一下先放一些建成的建筑图片,未建成的在后面

1979 年,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高速公路及交通运输部大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3 年,阿塞拜疆巴库的市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5 - 2000 年代中期,埃里温的石阶 Cascade,呈现半圆形设计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格鲁吉亚 第比利斯 典礼大厅(结婚宫殿), 198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萨克斯坦口岸城市德鲁日巴的假日酒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苏联的建筑浪潮中,有一股“工业化象征主义”的思想,来自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和对未来社会主义建成时的图景的畅想,使其始终带有一抹乌托邦的色彩。执政的工人阶级认为“工人阶级是一切机械的创造者,而机械美学是工人阶级的革命美学。”于是,建筑师开始把机械的特征搬上建筑,如齿轮、螺丝、塔吊等等。在后期的斯大林主义中,镰刀、五角星、锤子、麦穗、拳头更是建筑雕塑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某拱门,这图是从另一个问题的回答找的的,找了好久才找的一个明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咳咳,下面开始正题,来回答一下那些没有建成也永远不会建成的作品:

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之塔

塔特林于1919年10月受革命政权文化部委托创作第三国际纪念塔,塔身400多米,如果建成,将比1931帝国大厦还要高一百多米,塔特林之塔没有采用传统形式,而是采用更具雕塑性的造型,这以玻璃体像比萨斜塔一样,置于一不对称轴座上,四周环绕钢条的螺旋梯子,游客可以沿着螺旋电梯直上欣赏沿途的风景,为了达到共产主义理想的工厂化生产状态,艺术家也要学习如何利用工厂化材料,因此整个建筑主要由钢铁和玻璃建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玻璃圆柱每年环绕轴座周转一次,里面的空间,划分出教堂和会议。玻璃核心则一个月周转一次,内部是各种活动的场所。最高的玻璃方体一天调转一次,即是说,在这件巨大的雕塑上,或者说建筑物上,它的内部结构会有一年转一周、一月转一周和一天转一周的特殊空间构成。这些空间构成作为消息的中心,可以不断地用电报、电话、无线电、扩音器等无线电通讯手段向外界发布新闻、公告和宣言。据塔特林说,第三国际纪念塔将“把纯艺术形式(绘画、雕塑、建筑)和实用融为一体。”这也是他倡导的“各种物质材料的文化”的构成主义理论的一个实验。由于他的艺术创作与观念不适应当时苏联的无产阶级艺术标准,这个模型未能付诸实现。塔特林作为俄国早期的构成主义艺术家,尽管他未能最终实现其壮志雄心,却一直被西方艺术世界所推崇。 百度百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塔特林和助手站在模型旁边

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建成,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他的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念塔效果图,感觉像是雨雾中的哥斯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皇家艺术学园的模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还为他发行了邮票

下一个

斯大林主义的代表 苏维埃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是电影 《间谍》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8年,布尔什维克政权成立了国家建设委员会,主持未来苏联的城市规划,这时首都还是彼得格勒,不久迁都莫斯科,苏维埃宫的项目筹划从1931年开始并公开招标,柯布西耶、门德尔松、格罗皮乌斯等名字响当当的人物也参加了投标。

1932年,也就是公开招标的第二年,政府建立了统一的建筑师联盟,又禁止了个人或者组织接受建筑项目委托,斯大林个人品味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苏联的建筑界,要求“赞美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秩序”,构成主义也是这时淡出舞台。

这座宏伟的建筑也是1935年大莫斯科规划的核心,该规划也是当时世界上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对于大城市如何合理地发展和建设所作的一次重要尝试。《莫斯科重建总体规划》计划其居民将在十年内增加150万,总人口达到500万,整个城市以红场为中心通过环形花园林荫路和放射性大道向四周扩散。

以下是部分苏维埃宫设计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斯大林在1932年的8月宣布,苏联建筑师鲍里斯·约凡中标。

苏维埃宫主楼高495米,裙楼环绕布置最高苏维埃会议宫、革命博物馆、地铁站等设施,主大厅净空高达100米,直径160米,可容纳21000人,楼顶的列宁像就有6000吨。

这一稿苏维埃宫也成为后来其他建筑的设计方向,新古典主义成为后几十年苏联建筑的主要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七姐妹”了,和当年中国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目的差不多。

为了给苏维埃宫腾地方,与克里姆林宫构成东西轴线,在斯大林的命令下,炸毁了救世主大教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堂),苏维埃宫的建设从1937年开始,预算高达40亿卢布,但是刚开挖一部分地基,莫斯科河的河水就渗入到地基了,工程因此暂停,两年后才解决渗水问题并再次开工,直到1941年6月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苏德战争爆发,物资集中供应战场,另外,苏联在经济上的改革没有取得期望的成就,反而灾荒遍地,农田大规模歉收,进而影响城市物资和原材料供应也是原因之一。

斯大林远超生产力的设想最终跟着苏联配了葬,让我想起一句话:

奇观误国啊!!

但是,战后斯大林仍然没有放弃他的梦想,第四个五年计划中苏维埃宫项目再次上马,直到斯大林死后才正式下马,赫鲁晓夫嫌工地碍眼,把挖好的地基改成了游泳池。

最后,为了纪念莫斯科建城850周年,政府投入两亿重建救世主大教堂,于2000年8月再次对外开放,这一项目历时70年,又回到了起点。

图为重建后的救世主大教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