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南疆,广西和云南的几十个边境烈士陵园里,安葬着8000余名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光荣牺牲的烈士。他们当中很多人的墓碑上都刻有1978年12月入伍或是1979年1月入伍的字样。很明显,这些烈士都是刚刚参军不久的新兵。

这不禁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参战部队的战士里有这么多的新兵?让刚刚穿上军装来到部队,还没有完成三个月基本军事训练的新战士去打仗,这军事素质能好到哪里去?这难道不是白白牺牲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队战后总结里就提到:这次参战的战士,有许多新兵,仅仅经过20多天的战术技术训练,不懂得怎样利用地形迅速散开,怎样运动,怎样避免敌人杀伤。敌人一打枪就挤到一堆,队形密集,不会灵活运用战术,因而伤亡较大。

比如某团1营,向650高地穿插时,以较为密集的队形前进,遭敌火力袭击,队形被割裂,全天战斗伤亡58人。该团3营在607高地战斗中,也因为进攻队形密集,约两个连的兵力同时冲上山头,结果遭敌炮击,一次就伤亡了48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会有大量新兵去打仗?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得从当时解放军陆军步兵师的编制说起。

1975年11月下旬,军委颁发了由总参谋部制定的陆军军部和甲乙种步兵师编制表。从次年年初开始,解放军的陆军骡马化步兵师按照新编制进行整编,分别执行甲种师和乙种师两种编制。

这两种编制的不同之处在于:甲种师是满编师,乙种师是简编师,前者通常为全训部队,主要执行军事训练任务;后者的工作重心则不在军事训练上,主要执行生产、施工和营建任务。

大多数陆军军下辖三个陆军师:一个甲种师,两个乙种师。除此之外,还有下辖两个乙种师的简编军,以及没有甲种师,三个师全部执行乙种编制的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种师作为满编师,兵力通常在11000—12000人左右;乙种师作为简编师,兵力通常在6000人左右。非常明显,二者之间的兵力几乎相差了一倍左右。

1978年12月中旬,受领执行对越作战的任务之后,各部队立即转入了紧急战备。首当其冲的准备工作就是把乙种师扩编为甲种师,补充大批兵员和大量装备,按照战时编制达到齐装满员,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以成都军区某乙种师的扩编工作为例:

师直属队增加6个连:高射炮兵营扩编高射炮、高射机枪各1个连,通信营扩编架设连、工兵营扩编机械连,警侦连扩编为警卫连和侦察连,新组建炮兵指挥连。师后勤汽车连扩编为汽车连和汽车训练队。师炮兵团新组建一个122榴弹炮营,下辖3个炮兵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乙种步兵团扩编为甲种步兵团,每团增加9个连:团炮兵连扩编为100迫击炮连、82无坐力炮连和高射机枪连,警通连扩编为特务连和通信连。三个步兵营每营增加1个步兵连,机炮连扩编为重机枪连和炮兵连。此外,后勤还增加了一个担架排和一个勤务排。

全师用8天时间完成部队扩编工作,一共扩编一个营部和36个连,补入兵员5647人,其中老兵2539人,新兵3108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其他临战扩编的乙种师比起来,抽调到这个师的老兵比例占补充兵员总数的44%,情况还算是比较好的。武汉军区某军某师补入兵员5079人,其中老兵只占20%;该军另一个师补充新兵4337名,占战士总数的42.5%;而成都军区某师补充的新兵则达到了4681人。

再以昆明军区为例,来看乙种步兵团的扩编情况:某团临战扩编为甲种编制,兵力由1465人增加到2756人,其中新兵1253人,占了全团总人数的45%;某团从兄弟部队调来老兵343人,补充新兵1237人;某团补充老兵156人,新兵1208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大量补充新兵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骨干力量薄弱,军事素质不高。以武汉军区某团为例,全团新老兵比例为一点五比一,多数步兵班只有3到4名老兵。1营机枪连是由原来的一个排扩编的,编制兵员83人,其中老兵22人,新兵61人,新老比例为三比一。

由于绝大多数新兵没有一技之长(比如驾驶),主要是补入了对特种技术没有要求的基层连队,特别是在战场第一线冲锋陷阵,直接和敌人短兵相接的步兵连。这样一来,就导致步兵连的新兵所占比例更高,普遍达到了50%以上,有的连队甚至达到了60%以上。比如成都军区某团1连,106名战士中,新兵有67名,新成分高达6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当时参战的陆军步兵师一共是29个(27个野战师、2个军区独立师),而甲种师只有8个(甲种师按战时编制,同样需要进行扩编),乙种师则高达21个。部队完成扩编工作所需要的兵员缺口数量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支援南线部队执行好对越作战任务,总参谋部从没有作战任务和紧急战备任务的三个大军区抽调了数万名老兵赶赴前线,在战前和战中陆续补充进参战部队,但是由于兵员缺口实在太大,最终的实际情况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补充兵员仍然是以新兵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行战后总结时,针对乙种部队临战扩编为甲种编制的办法,参战部队提出了不少意见。主要的有这么两条:1、扩编之后,新兵补充量大,新干部也多,上级不了解下级,战士不认识领导,甚至有的战士连自己部队的番号都不知道。彼此之间比较陌生,互不熟悉,影响了战斗力的充分发挥。2、扩编的兵员来源,除了新兵之外,不少是兄弟军区从建制部队中抽调的骨干,这种抽调的办法,局部战争还可以,将来大规模战争就不一定适用。因为那个时候各部队都要大量扩编,都得有自己的兵员骨干,难以抽调出来。

昆明军区在作战总结第五部分“几点建议”中,专门就编制问题提出:编制乙种师不是好办法,减编单位多,临时扩编困难,此编制不宜再继续执行。

注明:文章由"南疆烽烟正十年"作者授权发布,请勿私自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