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气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恪遵宪度抄本》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开始衰退。

节气植物

鬼针草是一种常见的菊科植物,现在正处于花末期向果实的过渡阶段,人们最熟悉的自然是它的果实。鬼针草的果实类型属于瘦果,细长成条形,具有棱,完全成熟后的果序成球状,辐射状向四周伸展,一些残缺的果序顺着某个角度看过去,好似千手观音的臂膀。黑褐色的果实顶端又会辐射出几根芒刺,多为3根,拍下照片后进行局部放大,可清晰的看到芒刺上倒刺,这是鬼针草果实能够轻松钩挂在动物的皮毛或人们的衣物上的秘密所在,旨在种子的传播。果不其然,近距离观察完鬼针草后,裤腿上神不知鬼不觉的挂着几枚“鬼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