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阅读我的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兴许有些上了年纪的人,会依稀记得在1959年摄制的反映铁路二七大罢工的电影《风暴》中,出现过这种车的身影。可能还些观众,会想起在冯小刚的《1942》中,这种车曾惊鸿一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力轨道车早已被淘汰,如今只能在铁路博物馆里找到了。

告诉你,这种车的学名,叫“人力轨道车”。它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被人们称为“手摇车”或“手轧车”、“手押车”。这种车自重约200公斤,构造极为简单。四个钢制车轮托起一个平台,车上正中央有两个像跷跷板一样的摇把。前后各两人分立两边,用双手握住摇把柄,奋力上下交替摇动,通过杠杆、曲轴承和齿轮,将驱动力传至车轮上,用人力驱动该车在钢轨上行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力轨道车曾是铁路工务、电务部门的检修代步工具。

这种车的设计初衷,是给铁路工务、电务部门施工和检修线路设备的代步工具。人力轨道车平台上的空位,可用以堆放检修工具及器材。如果铺上木板,就成了简易座位。这种人力轨道车在线路上行驶时,必须提前向车站调度“要点”。万一远远地看到有列车驶来,车上的人必须迅速下车,用双手合力将车抬出轨道,避让后再继续抬上轨道行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力轨道车全靠人力摇动,才能在铁轨上行驶。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列车运行速度和密度不断增加,人力轨道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遂于上世纪60年代退出历史舞台,全部被各种内燃轨道车取代。如今,少量存世的人力轨道车,也只能在铁路博物馆里见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力轨道车两侧搭上木板,就成了简易座位,舒适度可想而知。

历史上,著名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曾和南浔铁路上的人力轨道车有过一段不解之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1927年8月3日下午,身在九江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中将,听说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的消息后,决定立即决定前往南昌参加革命。决意与他同行的还有政治部主任秘书李一氓及阳翰笙等人。当时,南昌起义军已经扣留了南浔铁路公司大部分的机车和车辆,南浔铁路已处于瘫痪状态。郭沫若等人正急得一筹莫展,由中共领导的南浔铁路工会闻讯后,立即为他们找来两辆人力轨道车,并动员了几名政治上坚定可靠的铁路工人,一路护送郭沫若赶往南昌。于是这两辆人力轨道车就成为了郭沫若等人的专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一氓军装照

人力轨道车于8月3日傍晚从九江出发,因一路上多次下道避让被反动分子破坏的轨道,因此行进速度并不快。8月4日上午,人力轨道车驶到涂家埠车站附近时,突然遭遇从南昌逃出来的国民党溃兵打劫。可怜这几个文弱书生,哪里是溃兵的对手。郭沫若的手枪、衣物和日记本被抢走,眼镜被打破,连腰间的武装带也被扯断。待溃兵扬长而去后,一行人这才重新坐人力轨道车上路。虽遭遇劫匪,但郭沫若等人仍坚定地赶往南昌。在车上闲来无事,郭沫若和李一氓还凑出一副对联相互打趣——“郭主任背腹面受敌,李秘书上中下俱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您的阅读是我最大的鼓励,请关注留言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