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城市大脑”正让精细化管理渗透到上海的每个角落。这些新技术、新理念能否也为老旧小区破解设备旧、人员杂、治安差等社会治理难题?

上海电台记者顾赪琳近日走进长宁区仙霞路上的虹仙小区寻找答案,从“顽疾缠身”到万物互联,转变悄然发生。请听社会治理创新系列报道第三篇:《老旧小区“变形记”》。

在虹仙小区,每隔几米,抬头能看到摄像头,脚下是感应地磁和智能窨井盖。小区居民没有带钥匙的习惯,因为可以刷脸进出。在89岁的独居老人周鸿志家里,闪着灯的烟感设备和可燃气体报警装置,格外显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燃气体报警装置

“一个多月前,我的煤气有点毛病,我也不知道,它叫了,大概灭掉了。我马上关掉。那我就注意了。心也定了。”

和他一样,小区里64户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家里都有这两个感知设备。要知道,两年多前,这个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居住着近万人口的小区可没有这样“聪明”和“时髦”。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季强举了个最突出的例子:整个小区满打满算不过30个探头,其中三分之一还是坏的。

“为什么要做智慧社区?就是向薄弱的地方开刀。原来我们入室盗窃案件每年八起十起左右,盗三车案件还有十几起,老百姓的安全感满意度还是比较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有改变从虹仙小区被纳入长宁区“智慧社区”的试点开始。

“居民一般走到这里它就自动开门了,24小时录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就是要能给居民足够的安全感。社区民警刘海青带着记者在小区里走了一圈,这里安装了520个可感知智能设备,从门禁、探头、地磁到烟感、电子围栏、消防栓,编织起了一张全天候的智慧安防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说这个人是逃犯或者吸毒前科,后台就会报警。还有80岁以上独居老人,两天没有出行记录的,它自己就会报警,会让居委干部去上门去核实一下。”

过去,虹仙小区的盗窃案件每年十多起,去年至今保持零发案率。

居民高女士说:“以前六楼盗窃比较多一点,装了探头以后可疑的人不能进来的。如果我们这个门不关,保安马上就知道。最主要是对安全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老旧小区面临的乱停车问题,也在慢慢好转。季强说,智能地磁感应系统的引入,将挪车警情也减少到零。

“主干道上面我们现在装了34路地磁,把机动车停放在了一个不应该停放的地方的话,平台上要报警的,保安及时把他劝离。原来我们一个月110挪车的警情将近60起,现在归零了。”

智慧社区不仅体现在硬件上,它让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包括虹仙小区在内的整个长宁区,有10万居民都在使用一款叫新长宁慧生活的APP,从买菜、理发到维修、打扫,提供了12大类50多项生活服务。新长宁慧生活科技总经理袁娜向记者展示如何在20秒内完成一键报修:

“可以描述一下损坏的情况,添加照片,提交报修。这里我们的后台就看到了。除了一键报修、智能停车,智能充电桩,远程就可以充电。”

借助这些新技术和新理念,一场围绕老旧小区社会治理创新的“变形记”已经拉开大幕,它不仅让城市管理中的诸多问题能快速被发现,同时也在推动高效处置。

新长宁集团副总经理马彬说:“借助人工智能,很多物业新的科技、新的理念进行整合。线上是APP,线下十个物业公司涵盖了长宁区的每一个角落,跟老百姓是面对面的,提升老百姓获得感满意度。”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顾赪琳

编辑:王宇迪

责任编辑:向晓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