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原材料,零、部件及工、卡,量具等生产物资,哪些需要外购,哪些需要自制,这是生产物资准备及管理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从总体上看,这个问题涉及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决策。一般要考虑如下因素:

第一,经济利益。这是主要的选择标准,即哪一种便宜就选择哪一种。此时进行成本分析依据的是增量成本(边际成本)分析原则,即只考虑那些随自制与外购选择而变动的成本。

第二,质量保证。控制自制生产物资的质量,可以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而选择外购时,对生产物资的控制可能会有一定困难,但要以确保产品质量为前提。

第三,供应的可靠性。外购来源若不可靠,则应选择自制。否则,可结合其他因素选择外购。

第四,技能与材料。某些零件、原料、工具、卡具、量具的制造技术可能非常专业化,或者所需材料非常稀缺,或者出于环境保护及政府政策的限制,致使某些零件、原料不易在本厂自制或某道工序不易在本厂加工,只能选择外购。

第五,适应性。选择自制往往会限制产品设计的灵活性和降低生产系统的适应能力,而外购往往使生产系统处于有利地位。

第六,生产的专业化程度。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选择外购的可能性就越大。第七,其他因素。其他因素有营业秘密的控制,供需双方互惠和友谊关系的保持,以及政策的某些规定等。

一般来说,当外购价格较便宜,供方能保证按时、按量、按质供货,属于非关键的、基本的零件、原料,企业要考虑外购。这是符合世界趋势的选择。日本的松下、日立、东芝等大公司,有70%的零、部件是外包给中小企业加工的,波音公司的生产资料也有70%是外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