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回答策略的质疑。

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是哲学?”,并且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简单的回答,以便让对哲学无所了解的人立即就对此有所认识,而不至于需要费力地深入到哲学的内部。为了 给出这个简单的回答,我们的策略是解释“哲学”这个词,以致于借助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解释,对philosophia这个原词考量了一番。但我们这个策略奏 效了吗?也许,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的态度就是有问题的。我们能够得到对此问题的一个简单的回答吗?或者说,我们真的能够不进入哲学就理解哲学是什么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例子一:对“这是什么?”的通常回答。

让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其中的情形吧。比如说,有一位从未到过中国并且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外国人,第一次在餐桌上看到了筷子。他可能会对这两根棍子感到不 解,便会自然地问道:“这是什么?”或许,他得到的答案只是一个名字,有人回答他说:“这是筷子。”但对于其母语中并没有“筷子”一词的这位异国人来说, 仅仅给出这样一个名称并没有任何帮助。对他来说,这个词也仅仅是一个声音而已,他并不能缘此声音而指向任何意义。当然,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所以继续追问 道:“筷子是什么?”接下来我们会如何回答呢?我们或许会紧跟着回答说:“筷子就是一种餐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筷子

例子一:对“这是什么?”通常回答的失效。

既 然对方并不理解“筷子”一词的意思,我们就将“筷子”归类,说它是一种餐具,餐具是个类名词,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理解“餐具”这个词的意思,那么这个 追问与回答的过程就会到此结束了。但我们还可以假设,在此我们遇到了特殊情况,或许这位外邦人士的就餐方式会有所不同,其语言中也并没有“餐具”这个词, 就像不理解“筷子”的意思一样,他也不理解“餐具”的意思。我们还得耐心地解释道:“餐具就是用来进餐的。”实在抱歉,为了将问题探究清楚,我们不得不再 次做一个有点儿不合理的假设:或许与我们交流的这位并非地球人,而是身体构造完全与我们人类不同的外星人。或者,也许这位是一个植物族人,他们靠着从土地 里吸收养分和光合作用活着。总之,这位老兄并不吃东西,也根本不理解进餐是什么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合作用的树叶

对例子一的解析:通常回答失效的原因。

我 们想借此奇怪的例子说明什么呢?很显然,如果对方于某事从来都没有过切身的体会,也就是说,从来就没有体验过某事,那么,无论我们对他做多么详细的解说, 也都不能使其对此有一知半解。如上面的例子所描述的情形,如果对方根本就没有过吃东西的体验,那么他也就不会理解进餐、餐具和筷子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 我们无论对这些名词做任何解释都没用,直到我们把食物塞进他的嘴里(如果对方有嘴的话)!但也许这个例子并不恰当,一者,我们并不是连吃东西都不知道是怎 么回事的怪物,所以所给出的回答也未必要深入到这个地步,以致于非得被人把食物塞进嘴里不可;再者,这是对一个实在物体的追问,对一门学科、一门学术的提 问也与此一样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食的人类

例子二:对“一门学科是什么?”应该如何回答?

对 于第一个质疑,我不得不表示赞同,我们的确不是没有嘴的怪物,毕竟我们每天都会进食嘛。但是,借用孔子的一句话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至于第 二个疑问,还是让我们看看对“一门学科是什么”这个问题一般都是如何回答的吧。例如说,有人问“物理学是什么?”我们会如何回答呢?也许,作为一个物理学 的外行,我们不知道如何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但基于回答“是什么”这类问题的日常经验,我们至少知道不应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既然对方在问“物理学是什 么?”这也就是说,对方对于物理学并不了解。那么我们回答这个问题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或者说,应该避免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物理学家牛顿

例子二:对“一门学科是什么?”回答的注意事项。

我 们给出的答案也就不应该包含物理学内部的语言,否则这个答案对于对方还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因为他还是看不懂这个答案。或者,对方问“数学是什么?”,如果 我们写出一串数学公式,然后指着这个公式对对方说:“看,这个公式就是数学的准确定义。”提问者肯定还是会对着这个不解的公式满脸疑惑地说:“但我还是不 知道数学是什么呀?”的确如此,对不解数学是什么的外行,我们给出的答案不应该使用数学内部的语言,否则依然无济于事。但是,面对我们的这个问题,哲学是 什么?我们能够给出一个在哲学内容之外的回答吗?哲学的范围有多广?会有在哲学之外的领域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学公式

将例子一应用到我们的问题:我们已有哲学体验。

让 我们将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保持在视野中,然后再回忆下我们之前回答这个问题的策略:解释“哲学”这个词,其中包括对汉字和对西文的解释。如果像第一个例子 所说的那样,给一个根本不吃食物的外星人解释筷子是什么,因为他(她或它)从未有过进食的体验,所以无论我们如何解释“筷子”这个词,对方依然是一脸迷 茫。但对于我们的解释策略,读者会感到完全地不知所云吗?对方肯定会通过这种名词的解释而对哲学有所认识的。这就说明,我们平时是有着哲学体验的,虽然我 们那时还并不知道哲学是什么;或者,甚至可以说,那时我们并不知道其实我们已经知道哲学是什么了!否则,就会像对从未体验过吃东西的外星人解释筷子是什么 一样,对方依然会如聋若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已有哲学体验

将例子二应用到我们的问题:哲学无所不包!

再 根据第二了例子来审视我们的解释策略。我们在回答“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根据例子所述的情形,我们不应该使用哲学内部的语言。但我们的名词解释真的 只是在哲学之外吗?真的只是在绕着哲学转圈圈,而完全没有涉足哲学内部吗?事物在光明之向我们显现,海德格尔的哲学演讲,赫拉克利特的一(是)一切,智者 派的怀疑与诡辩,以及在那里philosophia意义的蜕变,从与智慧的和谐,变成了对智慧的欲求,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定义,知识与精通,理论与观看…… 难道我们不早就已经身处哲学领域之内了吗?由此看来,也许对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的定义可以不使用涉及其内部的语言,但对于哲学则不行。为什么?因为哲学的 范围太广,因为万事万物无非哲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哲学无所不包

“是”即是哲学的主题。

看 样我们早已身处哲学之中了,就连我们的这个问题“哲学是什么?”本身就已经包括哲学的核心课题!“是”,古希腊语的einai,拉丁语的esse,德语的 Sein,英语的being,这就是哲学(西方哲学)千百年来一直研究的主题。所以,亚里士多德将哲学中最主要学科(亚里士多德自称为“第一哲学”,后世 则称为“形而上学”)定义为:它研究on he on,即研究存在者作为存在者。以此,后来形成了哲学中最主要的一门学科,即Ontologia,旧译为本体论,现在通常被译为存在学。我们早已身处哲学 所研究的领域之中,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哲学“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哲学就在研究这个“是”(或存在),但我们时刻在使用着这个“是”,甚至在我们提问“哲学 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也不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结论:答案就在问题中!

难 道我们不理解这个“是”吗?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个“是”我们还会使用它吗?既然我们已经理解了这个哲学中最核心的词,那么我们不也就理解哲学了吗?既然我们 已经以此而理解了哲学,那么我们还需要再问“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吗?哲学是什么,这的确是一个有点儿反讽的问题,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时,我们就已经生活 在这个问题的答案中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问题本身之中!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Philosopher,都是哲学家了吗?让我们引用海德格尔 在《存在与时间》中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所以,追问存在问题无它,只不过是对此在本身所包含的存在倾向刨根问底,对先于存在论的存在领会刨根问底罢 了。”(《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14年修订版,第18页,边码第15页)。或许,上面引用过的那句“子曰”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中庸》,朱子章句本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