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同事聊天,她说,她天生五音不全,这辈子从来没唱过歌。

我不相信,就问她:那儿子小时候你也没给他唱过催眠曲或者教他唱个儿歌什么的?

她非常肯定地说没有,并且说只要她一想唱歌就会发不出声音来。

她的回答让觉得我匪夷所思,又没有要求你唱得象歌唱家那么好,随便唱个小曲不是和平时说话聊天差不多的么,最多也就是在说话的基础上让声音拐个弯或者把音调音量做点长短高低的改变而已,怎么可能会一唱歌就发不出声音呢。

可同事坚持说一唱歌她真就发不出声音来。

对于她的说法,我有种发现新大陆似的新奇与怀疑,为了证实自己的怀疑,我又问了别的同事,居然还有一个同事也说自己五音不全,一想唱歌就发不出声音!

难道唱歌不是一种人人都具备的潜能与天赋么?

前两天正好碰到一个戏剧演员,就特意向他请教了心中的疑问:一个能说话的人是不是自然就能唱歌呢?

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说话和唱歌不能混为一谈,说话的时候,你用的是声带,而唱歌时,你还需要用到许多其他的共鸣器官。

歌唱的共鸣器官有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而根据声音特色和声区划分,分别有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歌唱发声时,我们的声音通过我们体内的各个共鸣腔体,引起共振,这就是共鸣。

共鸣对声音起着修饰美化的作用,任何一个优秀的歌手,其发声和美妙的歌唱都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原来如此,对大多数人而言,唱个小曲哼个小调根本就不是难事,可对少数掌握不了体腔共鸣操作的人来说,唱歌就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虽然一直以来也知道人的天赋各有不同,但是真没想到人的天赋还会存在“能”与“不能”这样天差地别的高低。

也一直以为先天不足可以通过后天加倍的努力来弥补。而事实的真相是,有些先天不足是后天无法弥补的!

也许,我们很多人一直都低估了天赋的重要性,过分夸大了后天努力的作用,这点尤其体现在对孩子学习的要求上,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多半只怪孩子不够努力,而很少会去考虑他是否在某些学科上存在天赋欠缺。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村的潘潘,潘潘是我哥的小学同学,从小就是特别机敏聪慧的那种孩子,但是学习成绩却总挂在年级的尾巴上,按村里人的说法是这孩子没书性。

确实,潘潘什么事都能做得像模像样,就是不爱读书,父母拗不过他,最终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

后来,村里办了个造纸厂,有时候机器坏了没人修,潘潘就自告奋勇去捣鼓,好多时候,经他这么一捣鼓,机器居然就能运转了。

后来,他就成了造纸厂的专职机修工。别以为只是一个小小的机修工哦,在农村的一群农民兄弟中,那已经是大大的了不起了。

据说,人才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球形人才,就是各方面都均衡发展的人才,也叫通才;另一种叫做线性人才,就是在某个纵深方向有比较突出的才能,而在其他方面则存在短板,也称之为专才。

与人群中各类数据的常态分布类似,人才也呈橄榄型两头尖中间大的常态分布,因此,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既难成为人人羡慕的通才,也不是身怀绝技的某种专才,基本上都属于那种通过学习训练能掌握某项技能混饭吃的普通人。

然而天赋全面的通才和在某方面有杰出天赋的专才是确实存在的,作为通才自然是皆大欢喜,人见人爱;但是拥有某些杰出专才的人,因为存在某些方面的显著短板,在他的专才被发掘确认之前,往往容易被人误解,就譬如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他的数学天才被认可之前,差不多就被断定为傻子了。

现实生活中,人各有所长是不争的事实,有些人的理论水平特别好,有些人则动手能力特别强;有些人能歌善舞,有些人能说会道;有些人热衷于于人际交往,有些人则专注于技术钻研……

好在现在很多人已经有了这个理念,近几年好多省份(从2017年浙江、上海的试点开始)的高考改革也是顺应尊重人各有所长的客观事实而实行了选课制。

作为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的天赋特性,允许他选择一条最适合他自己的道路,如果孩子真的没有读书的天赋,能乘早学习一项谋生技能也不是坏事,也省得父母与孩子一起陷在孩子的短板里遭受痛苦与折磨。

我一个亲戚的孩子就是这样,从小厌恶读书,中考成绩一出来,连普通高中也上不了,后来就读了个旅游专业的职高,现在已经工作两年多了,由于擅长与人沟通,头脑活络又能说会道,导游做得风生水起,也算是找到了合适的岗位。

今日是浙江高考出分放榜的日子,几家欢乐几家愁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那些考分不理想的孩子和父母,别难过得太久了,理性走好下一步的志愿填报才是关键。

面对现实,认清自家孩子的长短板,尊重孩子的兴趣特点,为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方向,说不定还能扳回孩子高考战场上的失利。

毕竟,在价值观如此多元的当今社会,通向人生成功的道路千千万,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模板;再说,人生的路很长,只要孩子走在正道上、肯努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谢谢你的阅读,欢迎关注“刘刘看世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