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阅读我的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清朝268年的王朝基业,也让宫廷中贵族们的生活奢靡,除了物质上丰厚的享受外,在娱乐精神上,皇室贵族们也享受着无比的乐趣,听戏便是其中之一。可要论起清宫第一大戏,那就非《昭代箫韶》莫属了。《昭代箫韶》是由清代王廷章与范闻贤所撰写,全剧共有20卷,分为240出,取材于《杨家将演义》,是清代时期最长的一部戏。如今传承下来的版本,是清嘉庆18年武英殿刻朱墨套印本,格式为半页8行,行21字,抬头行22字,属于清代时期宫廷的代表戏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昭代箫韶》的由来还颇具传奇性,它是乾隆皇帝特意命人编纂的。乾隆皇帝绝对称得上是当时的“文艺青年”,一生游山玩水写诗赋词,追求的就是一个词——高雅,因而听戏自然也在其爱好之中。乾隆听戏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不但在宫中培养太监唱戏,而且还在民间花重金请名角前来演出,一来二去,民间的戏码都被乾隆看遍,再也没有什么花样了。可是乾隆皇帝的戏瘾还没过够,因而他便下令让负责掌管升平署的王廷章主持编纂新戏,这才有了《昭代箫韶》留于后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一转眼,全国解放了,为了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能传承与发扬古代文化精髓,有关的文化部决定对清宫戏进行有计划的复原,于是,这项艰巨的任务便落在了众多戏曲专家的身上。该次复原活动是由历史学家与戏曲家共同联手,意在完美复原古时戏曲丰貌。在复原时,专家们采用了“三维立体式的绝招”(小编形容)的复原办法,从扮相、台词、唱腔三方面入手,真实地复原古代戏曲文化。专家们都用了什么绝招呢?小编这就给大家一一说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扮相现代京剧的扮相和古代并不相同,因为各种审美因素的掺杂,导致现代人的脸谱更加丰富多彩。可是在还原扮相的时候,历史专家们特意指出现代脸谱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古人的扮相,他们找来了《同光十三绝》的照片,细致入微的研究与模仿,终于将清宫中的正宗脸谱还原。虽然清宫脸谱看起来有些单调,可是戏曲名家们却遵循原则,坚持选择用古代脸谱,表达了自己对梨园前辈们的尊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台词清朝虽然是离现代最近的封建王朝,可是在文学作品中的用词却有些不同。《昭代箫韶》是清宫中著名的雅戏,因而也会有不少文雅的词出现,这对于唱惯了京剧的戏曲家们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戏曲家们在试图演唱老戏词的时候,往往会有卡顿的现象,在戏曲界被称为“拱嘴儿”,其原因就是老戏词有些像绕口令。但是多唱了几遍后,戏曲家们才发现,被复原完成的古台词,似乎更符合戏曲的韵律,甚至还连连有点睛之笔出现。专家们就是在这样边唱边琢磨的方式下,戏曲古台词开始逐渐丰满,也变得越来越有雅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唱腔想要恢复戏曲古老的唱腔,必须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扯开嗓子”。现代的戏曲演员们都能够借助音响设备,将自己的声音传递很远,因而不用太大声的唱出来。可是古代的戏曲家们却不同,偌大的一个戏台,若是声音稍小一些,后面的观众就听不到,故此必须要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为了更好的还原唱腔,专家们特意撤掉了身上的“小蜜蜂”(随身麦克),体验原汁原味的唱腔,目的就是保持声调不变的情况下提升音量,只有这样才能展现真功夫,并将古戏曲的精髓淋漓尽致地展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您的阅读是我最大的鼓励,请关注留言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