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高考成绩正陆续公布,分数高的同学欢喜雀跃,分数不理想的同学情绪低落。而在这个时候,家长的心情与考生的心情出奇地保持一致,当孩子因高考成绩达到或超出预期而高兴时,家长也特别地兴奋;当孩子因高考分数不高而郁闷时,家长也特别地消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高考考了六百分,要三万块钱的礼物过分吗?”“你想都别想”

高考关乎考生命运,关乎家族荣誉。高考成绩优异,不仅意味着未来有更多可能,也意味着更受亲朋好友的认可。某种程度上,高考成绩就是实力的一种证明,分数高的考生会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赞赏,他们的家人会为此倍感荣光。

正因为如此,很多家长在得知孩子的高考成绩非常理想之后,会第一时间给孩子奖励。有些家长则在高考之前就给出承诺:若分数达到某个级别,就带孩子去远方旅行,或赠予孩子高档电子设备等。

家长为兑现承诺需要支付一笔费用,这些花费有高有低,有的家长为此开销数万元,有的家长会控制在几千元左右。按理说,花费的高低是由家庭经济实力决定的,家庭收入较高的多花点,家庭收入低些的就少花点,并无大碍。但有些孩子却不顾家庭承受力,狮子大开口,任性地要求家长必须满足他的要求。

今年参加高考的何同学就是其中之一,他今年高考分数六百出头(总分七百五十分),考出了是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在高三下学期的几次模拟考中,他最高分也没有超过五百八十分。对于这样一个好成绩,他和他的家人都异常高兴,父亲当即表态“想要什么就给你买什么”。话说出口觉得不该嘴大,却又不好反悔,结果何同学很快开出了一个购买清单:某品牌高档手机;某品牌高配“笔记本平板二合一电脑”;某品牌豪华电动车。何同学的父亲随便一算,起码要三万元。这下有些为难了,这位父亲推脱着说不急着整这么多礼物,可他的孩子不乐意了。”何同学面有愠色。

本来这位父亲是想缓一缓,至少给自己一个考虑的时间,没想到儿子有了脾气,父亲的脾气也跟着上来了,气得牙根疼,他大声说“你想都别想!”就这样一来一往,愉悦的气氛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父子双方的情绪失控。何同学的母亲夹在中间左右不讨好,心情也非常差。

孩子高考考了六百分,正常情况,进入211高校没问题。能进入全国这百余所最好的大学就读,是众多高考生的梦想,而何同学距离这个梦想仅一步之遥。可是大喜的日子却被“礼品之争”给搅和了。

其实这位父亲并不是买不起,但一下子拿出三万元,对于一个经济实力一般的工薪家庭来讲,还是有一定压力的。更重要的是,这位父亲认为花这么多钱买三样“华而不实”的东西太浪费。他对孩子的母亲说“手机、平板和电动车,一万多元就可以搞定的事,为什么非要买那么贵的?”孩子母亲同意他的观点,不过也指出“自己做出了承诺,然后又不兑现,肯定会惹儿子不高兴”。这位父亲虽不愿意满足儿子的“礼物愿望”,却也自知理亏,不好再说什么。

三万元,对于任何一个普通家庭都是一笔不少的开销。如果是三四线城市的普通工薪家庭,三万元可能就是一个家庭半年甚至一年的结余。大学的校门还没有进,就要花费巨款购买高档礼物,有些不妥。实在需要,可以降低下标准,中等档次的手机三两千元;中等档次的平板电脑五六千元;普通电瓶车三千元左右,一万多元就可以解决。但若向高档看齐,一万多元只够买一部手机。

孩子在向父母要礼物时,应该要考虑下家庭情况。不能觉得身边的同学用的都是高档手机,就也要买高档手机;身边同学用高档笔记本平板二合一电脑,就也嚷嚷着要买高档电脑,这是不正常的攀比心理在作祟。当然,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不能随随便便做出担保,如果做出了担保,就尽量要去实现,否则很难让家庭成员信服。

事已至此,双方应各退一步,不要让分歧影响家庭的和谐。高考考了六百分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还没高兴就扫兴,岂不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