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点小编认为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们压根就是“两拨人”!

反对教师有偿补课的人大都是不需要或者不想补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想补”这点比较容易理解,细分的话还可以分成这样的两大类:

一类是自己不补,另二类是更多的不希望别人补。

自己“不补”的其实也分情况:比如自己本身就不需要补;比如自己有更好的资源可以补,而不需要在职教师提供这种服务;比如压根就跟自己没关系连有孩子在上学都没有,这种情况大多数属于“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主,反正跟自己没关系,纯粹就是看不得教师额外挣点钱的嫉妒心理或者是出于对“师德”的高标准要求(褒义)的人反对……

不希望别人补的也分几种情况:

自己不学也不向别人学;自己学不想别人学;反对“应试教育”认为补课是增加孩子负担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反对在职教师补课的人我认为其“组成”还是很复杂的,别看他们嘴上怎么说,其实大家的想法和动机都是不一样的。我认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因为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来看这个问题显然是肯定不一样的——除了那些根本不在其中、完全没有利害关系的人才会把这些事情提高到比较高的层面来讨论。

事实上现实中除了个别强迫补课老师存在之外,绝大多数在职教师补课的情况可能是很多人都不愿意相信的——家长主动找老师补课的或者说老师是被动补课的情况远多于主动的情况!这点是因为“需求大”所客观决定的。

毕竟成绩不好或者不够好的情况永远是多数情况,而考学这事儿是等不及的,随着父母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他们一定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能够更好一些,而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与其交给外面的机构,还不如交给自己孩子的老师,毕竟自己孩子的老师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辅导”是可以在日常很多时候都贯穿其中的。因此别看网络上反对声一浪盖过一浪,但是现实中到处托关系找老师给自己孩子补课的人其实非常的多!就我身边的亲戚、朋友来看主动找老师给自己孩子补的人就不少,别看你禁止这个禁止那个的,那又怎样?我请回家里补,谁能查的到?

事实上那些真的被查出的大都是“开班”形式的,场面搞的比较大,政策又不允许,所以这种“找死”行为被处理那也是活该,谁让你如此高调呢?其实现在很多家长根本不在乎你收费有多高,他们跟在乎的是“效果”有多好。

要求机构有“在职教师”其实也是一种“需求”的诉求

这几年已经很少见到机构如此宣传自己的师资力量了。

以前比较常见的宣传方式一是自己机构有在职的、多年一线经验的教师,二是自己机构的老师毕业院校、过往教学成绩以及经验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都是应社会需求才做出来的市场宣传。

道理很简单,作为家长如果孩子是“补差”或者一般“提优”甚至是考前冲刺的话,一定更加希望是由在职教师来辅导孩子,因为“在职”的背书说明了这位教师的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会更加有针对性——更适应“应试”。

这种情况多数家长其实是找不到在职教师给自己针对性辅导的,但是需求又是客观的,因此他们自然会希望机构能够有这样的兼职教师能够给孩子“更专业”的辅导。

其实如果他们能够自己找得到老师的话,压根也就不回去机构了。

但是有一种情况的补习一般来说是根本不会在乎上课老师是不是在职的教师,而是更加在意机构老师的学历背景、授课能力以及个人能力等这些因素——最典型的比如奥数高端班、语文的文学赏析、写作等等班型、英语的考证培训等等。在这方面因为家长对“应试成绩”的需求已经不太强烈了——因为这种孩子大都成绩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他们更看重的是“补习”能够给孩子带来怎样的额外提升,其实可以说这种需求是已经超出了“当下”应试需求的非常超前的需求。一般来说这种需求在职教师是很难做得到的,毕竟他们多数人更擅长的还是以课内为基础的提高,并不是专业做额外拓展的。

所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一定要求机构里的教师必须是在职教师,不同需求的家长(孩子)对于老师的选择其实也是不同的。

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其实是为了防止“道德风险”

有个别教师利用自己职务之便逼迫、诱导学生补课的现象不是没有,禁止补课的规定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些人的处理是有章可循,这是是对的,是对很多学生、家长的一种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客观上也增加了一部分真有需求的学生、家庭的不可负担——毕竟多数情况下外出机构补课的成本是要更高一些的。而且禁补之后无疑也给他们带来了找老师补课的困难,最关键的是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一些的地方教育资源实际上也是比较匮乏的,所以想找到好的补充教育资源无疑也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这种事情就是这样,我们没法区分说可以给谁补不能给谁补,一刀切的禁止也就在所难免了。

不过我们应该搞清楚一个问题: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目的并不是禁止“补课”,而是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课”。

补与不补取决于个人(当然,更多的人愿意推给“应试”),彼此之间没有必要相互宣传自己的理论,因为你不需要不代表别人不需要,同样的你需要也并不代表别人同样需要。教育发展到当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不同的看法之下自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没法对别人孩子的未来负责,所以我们的建议仅仅也就是个“建议”而已,至于别人怎么选择,由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