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name is 张海珠,I’m ninty and two years old, I’m a old soldier……”在河南荥阳盆窑村,一名住窑洞土房92岁的老人还能随口说出一段流利的英语。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的老人名叫张海珠,是一名抗战老兵,1949年在读大学的他自愿入伍参军。1950年他作为第一批作战军队入朝作战,参加了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立一等功两次。老人和88岁老伴现在住在河南荥阳盆窑村一所老旧的房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不住在这个院儿,老人说,最开始,他和老伴儿住在山上的窑洞内,2005年窑洞塌了。亲戚中有一处半荒废的院落,见他俩没地儿住,就给他们住了。院子里还是很早之前的土房,而老人居住的对面是一处窑洞,窑洞也已是半坍塌无法住人,只能放些杂物。推开门是昏暗的一间房,房间里放了两张床和一张桌子。这就是老两口日常吃饭睡觉的地方。老旧的房屋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夏天靠床头的一个台式小风扇帮两位老人熬过酷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晌午已过,老两口却还没来得及吃午饭。88岁的老伴儿在隔壁的厨房熬了半锅绿豆汤调了个西红柿,再加上个馒头,这就是老两口的午饭。午饭虽然简单,老人家却是吃的津津有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居住的院落虽然破旧但却很是整洁干净,老屋的墙上挂满了老人平时会用到的各种工具物件。很多的物件非常古老,现在已经很是少见了。老人在院子里开辟出来一块儿地种上了各种蔬菜。“一般吃啥种啥。”老人笑着说,“每天早上六七点钟起来扫扫地、提个水、浇浇菜,闲了去拾个柴火,也是一天忙到晚。”直到现在92岁的张海珠老人依旧保留着自己爱读书看报,写写毛笔字的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墙上挂着的一个布袋里,老人掏出来一沓纸,这是老人捡回来的学生们学习用完的练习本。没有专门学过书法,但老人却酷爱写毛笔字。墙上还有老人自己自制的毛笔和买回来的便宜的大盒墨汁。直到现在,闲下来的时候,老人就从土墙上拿出来毛笔和墨汁在屋前石台上练习写毛笔字,一笔一划,写得专注且认真。一场军旅生涯铸就了老人一身军魂,直到现在,老人依旧会时常忆起当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忆当年,张海珠老人说,1949年8月,当时还是大学生的他自愿入伍至38军114师炮兵团。1950年他作为第一批作战军队入朝作战,参加了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立一等功两次。在抗美援朝的战场是,他是一名炮兵测绘员。作为一名炮兵测绘员,战场上他主要负责战前的详细勘察与测量阵地。张海珠老人回忆说:“哪儿高就得往哪儿去,不站在高出就看不见敌人、看不见目标、看不清情况,没法儿指挥射击。”直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曾经夜间勘察,与敌人的距离近到可以看得见敌人一明一灭抽烟的烟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再回忆起战场,老人说,当时啥也顾不上了,顾不上害怕,也顾不上自己的命,为了战争能够胜利,只管往上扑。 他说,战场上亲眼见过太多战友的离开了。曾经,在去往三八线的行军路上,有个当军医的老乡不小心被炮弹打中当场就牺牲了,而当时牺牲的战友才二十来岁;还有个贵州苗族的战友,作战时卧倒在他身旁,可敌方一个炸弹就炸在了苗族战友的身上……战争过去很多年后的今天,老人说,当年在朝鲜战场上马革裹尸也好、荣誉归来也好,那时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4年6月张海珠随部队从朝鲜归国,1955年7月复员回家。张海珠老人曾是一九四几年的大学生,当时在河南商业学院学习经济学。因为会英语,复员回家后,他曾在当地学校里教英语,所以,92岁的老人到现在还能张口就来说上一段流利的英语。张海珠老人说,他曾在朝鲜记了三本日记,详细地记录着他在朝鲜的生活。可惜后来三本日记都遗失了,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事情也记不清了,但自己是一名军人,他却是记了一辈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92岁的老人,虽然生活清贫但身体康健、耳聪目明,唯一不便的是老人的腿。1950年作为第一批作战军队入朝作战,张海珠老人参加了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立一等功两次。曾在朝鲜临津江战役中,为突破三八线,他冬夜趟河过临律江,双腿被冻坏落下了病根。这么多年老人腿上的冻伤时好时坏、时重时轻,但从来没有彻底好过。尤其是每到冬天,老人冻伤的双腿会流水化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张海珠这样的老兵,2018年到2019年,仅一年时间就有数十位位老兵离世。他们年纪越来越大,活着的老兵越来越少。他们曾在这个国家建立之初,为国家的建设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晚年却是生活清贫。“他们需要温暖,但时间不多了,我们真的是在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