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汉代刘熙所著《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以笔蘸墨写字,笔、墨、砚三者密不可分。在没有发明墨汁以前,砚台在文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其间经历了几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砚起源甚早,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初见雏形,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使用的不方便,人们便想到可以在坚硬的东西上研磨成汁。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代时,砚的形制才基本完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汉时的墨分小墨和大墨。大墨是成块的墨锭,可以直接在砚台上研磨,但由于制作工艺较难并未普及;小墨由于体积薄小,需要用石质的研子压着才便于研出墨浆。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遣册中就有“研(砚)一,有子”,其中的“子”即为研子,多为锥状、块状或矮柱状,考古发现的汉代砚台多伴有研子出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砚台的砚面多为圆形或长方形,早期的形制都比较简单。精致些的圆砚,多附有三足,有的带有砚盖,盖面上往往镂出盘旋的螭纹。而西汉中后期到东汉出现的长方形砚,常附有木质或铜质的砚盒。在很长时间内,砚的制作注重实用性,较为粗率。直到汉代,人们才开始关注砚台的装饰性,不仅制砚的材料多种多样,而且琢磨更趋细致,有的还配上精美的砚盒。自此,砚史发展进入了一个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新阶段。徐州土山彭城王家族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盒砚就是其中的精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鎏金兽形盒砚长25厘米,宽14.8厘米,通高10厘米,由石砚、盒身、盒盖三部分组成。砚石扁平,呈长方形,砚面平整光滑,有柱形研子一枚。砚盒作神兽形,以上下颚交接处为界,分为盖、身两部分,并以子母口相合。神兽轩眉瞪目,张口伸舌,鼻似如意,双耳后抿,四肢蹲踞,状如蟾蜍。值得注意的是,神兽头生双角,肋生双翼,像是传说中的辟邪类神兽。神兽背部有一小圆钮,而其下颚部被设计成贮水的墨池。砚盒的外部镶嵌有珍珠、红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等宝石175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鎏金兽形盒砚的制造者,在不损害石砚原有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又利用当时较为发达的金属工艺,制成随形的兽形砚盒,做工十分考究。各色宝石使砚盒更加金碧辉煌,一副贵族气派。神兽的造型,代表汉代吉祥祈福的求仙思想,不仅增添砚台的艺术价值,还增添更多的精神内涵,保存至今仍然历久弥新,千年而不变色不脱落,其器身所嵌绿松石等各种宝石仍然熠熠生辉,代表当时鎏金镶嵌工艺的最高水平。作为砚台家族中一员,是砚史上的稀世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