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1910年鼠疫防控中心地带哈尔滨傅家甸)1910年10月-1911年4月,在中国东北爆发了一场被称为20世纪中国最为严重的一次鼠疫。这场鼠疫迅速蔓延至整个东三省,在短短的6个月时间内,波及河北、山东,夺走了6万余人的生命,仅在鼠疫核心区哈尔滨,人口就减少了4分之一。由于初期防控不当,有的小旅社、人数众多的家庭,全部死绝,无一幸免。那时的东北仿佛人间炼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准备焚烧棺木)这次鼠疫的传染源来当时的俄国境内,传入我国满洲里,再由满洲里传入东三省其他各地。而鼠疫的源头就是一只叫做旱獭的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济贫所收容无家可归的贫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焚烧染上鼠疫的遗体)旱獭生长于蒙古草原,它的毛皮很受欧美市场的青睐,这一时期从中俄边境满洲里出口的旱獭皮也从每年70万张猛增至250万张。此时俄国毛皮商,看到了旱獭皮的暴利,便招募华工到俄国境内捕捉旱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煤油浇到棺材上以备火化)这些被招募的华工当中,有很多外行人,当他们看到一些跑的比较慢旱獭就急忙去捉。而有当地经验的猎人知道,感染鼠疫的旱獭行动迟缓,这样的旱獭是不能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掩埋遗体的队伍)在当时的俄国境内,一些华工把染上鼠疫的旱獭带到了居住的工棚,于是,鼠疫开始在狭小拥挤的环境中快速蔓延。当俄国人发现华工染病死亡时,就把同屋居住的华工赶出了俄国,焚烧了他们的住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送遗体的的马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鼠疫核心区傅家甸发生疫情第一处)这些携带鼠疫且尚未发病的华工来到了满洲里。此时已到十月,满洲里气温降到了零度以下。这些华工普遍都是下层穷苦人,他们住只住得起条件简陋的火炕大通铺。于是,鼠疫就在温暖潮湿的房间内肆意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时消毒所)1910年11月9日,哈尔滨的中东铁路工人居住的房屋内发现有一名中国工人因患鼠疫而死亡,这名工人就是三天前由满洲里来到哈尔滨的。很快,鼠疫从旅社蔓延到东三省。其后,鼠疫蔓延至整个哈尔滨、俄国控制的中东铁路、日本控制南满铁路,最后是整个东北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防控此次鼠疫的功臣——伍连德博士)鼠疫爆发之初,当时的人们毫无现代医学常识,没有防疫消毒的措施,患者常常暴在室外和人群中,以至于一人染病,全家死亡,乃至波及一个街区。再者,传统土葬观念根深蒂固,当官方采取防疫措施准备火葬尸体的时候,产生了较大的阻力。种种行为,导致鼠疫的传播速度超乎人们的预期。东北三省一时尸横遍野,哀嚎满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疫区医官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疫区的防疫人员)鼠疫流行后,日俄两国都妄图利用鼠疫,实现其控制东北的野心,两国军队调动频繁,图谋东北主权,各国外交使团更是频频施加压力。此时清政府紧急抽调大批官兵驻防傅家甸,预防不测事件发生,捍卫国家主权,避免俄国乘机占领傅家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鼠疫重灾区的街道被焚烧之前的景象)危难关头,时任清政府外务部右丞施肇基挺身而出,建议外务部筹办“万国治疫会议”,任命他为“防疫大臣”,并力荐南洋华侨伍连德博士出任会长。施肇基一方面争取朝廷的支持和批准,一方面积极周旋于各国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防疫消毒浴室)伍连德是马拉西亚的华人,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当时担任天津北洋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鼠疫爆发之初,由于当时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不知何为鼠疫,因为没有任何消毒隔离的措施。到达疫区后,他上书清政府下令焚烧尸体,在疫区采取隔离、消毒的措施,并私下里解刨尸体分析病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疫区内执行消毒的车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疫区的防疫人员)除此之外,清政府又宣传和普及卫生防疫知识、严格制定和实行公共卫生防疫措施。当时春节将至,大量感染者搭乘火车返乡过年。清政府下令严查铁路沿线的疑似感染者,设立隔离站,并通过与俄日两国协商,请求配合,甚至关闭哈尔滨至山海关沿线铁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防疫区的运遗体的车)与此同时,清政府紧急发布谕令,征调医护人员前去哈尔滨,协助伍连德博士防控疫情,其中包括了天津的陆军军医学堂、天津的北洋医学堂和由传教士创建于1906年的北京协和医学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送隔离人的车辆)由于伍连德博士通过尸体解刨,确认了哈尔滨鼠疫通过病人咳嗽喷出的飞沫传播,防疫团队推荐防疫人员和市民使用口罩。在1910年至1911年疫情猖獗时,防护口罩被证明最有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鼠疫重灾区的街道被焚烧之前的景象)除了戴口罩,哈尔滨防疫队伍在伍连德博士的带领下,把哈尔滨划分成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是独立的,并由专人负责定时定点的消毒,一旦发现鼠疫患者立即隔离。建立隔离营,收容成千的接触者,包括曾经暴露在感染之中的鼠疫患者家庭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驻守铁路的中俄医官和官兵)当时的东北,交通业暂停、报刊停刊、学校停课、服务业凋敝,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惨淡经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家人,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防疫人员)经过一系列的防疫、隔离、消毒等措施,以及俄国和日本等国的配合,在伍连德博士的领导下,防疫人员仅花费了1个月的时间使鼠疫蔓延形势开始减缓。从先前1911年1月,疫情严峻时的每天死亡180人,到1911年3月1日,无一例新增和感染,这场20世纪最大鼠疫被战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焚疫疫区的医院)1911年4月3日清政府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议。这是是中国第一次召开的国际医学学术会议,伍连德担任会议主席,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的33位学者和医生,就鼠疫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会议前后共26天,耗资10万两白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隔离区)大会主席伍连德博士指出此次鼠疫疫源是一种名叫旱獭的啮齿动物,提出了鼠疫的传播是沿交通干线进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在火车上的隔离所)此次鼠疫促进了西医在哈尔滨普及,并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医疗防疫机构——东三省防疫处,中国近代医学、防疫事业进入了现代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