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开始,华语片就以武侠电影为主力军和产业支柱,武侠动作片的影响力扩大到了全世界范围。但是近年来此类型片日渐式微,武侠动作题材电影粗制滥造,严重透支了之前数十年来积累的价值。

在这个背景下,《绣春刀》系列犹如一匹黑马,《绣春刀1》获得良好口碑,最终以9340万人民币收场,《绣春刀2:修罗战场》乘胜追击、再接再厉,赢得了2.7亿人民币的票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绣春刀》的成功堪称逆袭,逆袭的条件全在一个"新"字,无论情节设计、人物设定,还是动作编排、道具服饰,都涌现着新气象、新思路和新需求。

当能欣赏主人公沈炼的热血与单纯时,却发现自己已似陆文昭、赵靖忠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绣春刀》能火,与电影名有很大关系。绣春刀是有明以来锦衣卫的专用佩刀。古来刀名多源自工艺、形制或用途、形容,比如木刀、竹刀、钢刀是工艺,横刀、环首刀是形制,柳叶刀、雁翎刀是形容,仪刀、马刀、战刀是用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绣春刀的"绣春"二字与上面几点都不太符合,出于何处呢?

绣衣春当霄汉立,彩服日向庭闱趋。——唐杜甫《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

南宋高定子写有《绣春园记》:

予昔经行得

绣春堂

于酒名,朅来将漕访其堂,无有也,问遗址亦未知何所。客为予言,

绣春

焉所取名?予谓之曰,绣衣春当霄汉立,彩服日向庭闱趋,乃杜少陵入奏行之句,此嘉名也......

从杜诗可以得知,老杜将此诗赠给了向皇帝奏事的窦御史,宋人化用"绣衣春当霄汉立"一句中的"绣春"做了园名。

到了明代,明人将锦衣卫佩刀称作绣春刀,是语出有典,大有寓意的。意思是“绣衣彩服”在霄汉中立,围拢在天子身边,拱卫皇庭,以示锦衣卫与皇家的关系密切、崇高华丽。并不是为了好听,凭空想个名出来。

当然,仅凭刀名作片名还远远不能逆袭,其成功的必然性在于:

皇权锦衣卫的魅力与基层公务员的小情怀

2、历史现象重复性的共鸣

说绣春刀就不得不说锦衣卫,毕竟那是专属佩刀,其他人是无权拥有的。

锦衣卫题材一直在古装影视剧中很受欢迎,这与锦衣卫的行事神秘和皇授特权有关。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其他官员无法对其管束控制,可以处理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并直接呈送皇帝。所以,朝中官员多畏惧锦衣卫。

锦衣卫的刑讯范围只针对官员士大夫,所以一般不会审讯以及捉拿普通百姓。普通百姓的案件由平常的司法机关进行处理。所以平时锦衣卫不会出现在民间,其行事也就不为外人所知了,造成了神秘的印象。

锦衣卫的工作都包括什么?表面上看,锦衣卫就是穿着好看衣服的、离皇帝最近的卫队。

其视牲、朝日夕月、耕藉、祭历代帝王,独锦衣卫堂上官,大红蟒衣,飞鱼,乌纱帽,鸾带,佩绣春刀。——《明史·舆服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锦衣卫的高级官员日夜随王伴驾、左右不离,参与祭拜天地、祖先、社稷等国家典礼,衣色鲜艳与众不同。

实际上,明朝军制为“卫”和“所”,卫所制有些像世兵制,也效仿了唐代的府兵制。因此,我们就能够理解《绣春刀1》中大哥卢剑星为什么会铤而走险,非要仅以他们兄弟三人之力捉杀魏忠贤,还有为什么会把自己大量积蓄拿出来贿赂胖子百户张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卢剑星和沈炼都是军官世家,只能世袭为军人。卢剑星岁数不小了,工作也很卖命,却还没能达到他父亲的百户官职,只是个总旗,作为以此世代为生的家庭,职位不升反降,那么先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功绩将付之东流。

而他很清楚不能晋升的原因,《绣春刀1》中他对沈炼说:

兄弟,这窝囊日子你还没过够吗?咱没银子没路子,靠的就是机会,机会来了接住了就能翻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炼的身世是在《绣春刀2》中展现出来的,在他受人指使去烧案牍库之前的准备工作中,可以看到他父亲的灵位写着“锦衣亲军百户官沈公...”,和卢剑星的家庭背景何其相似,都受限于同样的军籍制度。明朝这样的人很多,他们也别无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锦衣卫的原始职能不仅是仪仗、侍卫,还是军事单位,只不过不属于五军都督府和之后的兵部管辖,是由皇帝直管。明朝军制卫下设所在电影中有体现,《绣春刀2》的陆文昭正是锦衣卫的一个千户所的正千户,属北镇抚司镇抚使许显纯领导,而许显纯的上司就是锦衣卫都指挥使田尔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千户所下设十个百户所,《绣春刀1》里有个百户张英,很明显看那酒囊饭袋的样子,便知道这个百户官职是花银子买的。

锦衣卫机构是由明初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而来,“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的仪仗。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革禁卫军,裁撤仪鸾司,改置锦衣卫,所建立的十二个亲军卫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锦衣卫围绕在整个明朝二百七十多年中央权力核心,直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于咒水之难被杀才算正式结束。

那么问题来了,锦衣卫既威仪不凡,又神龙见首不见尾,集高调奢华与跋扈犀利于一体,这便是博大众青睐的原因吗?不全对。《绣春刀》还细腻的体现了基层公务员的小情怀、小清新,这才是赢得当今观众的关键点。

还记得2010年上映的甄子丹版《锦衣卫》,至今基本无人提及,同样的题材,同属武侠动作片,为何有不同的反响?

看过那部电影的人应该不记得具体情节,只知道有甄子丹。这就是不成功的原因,它不是表现大明的锦衣卫,只是重点突出主角光环以及甄子丹个人能力,但这种能力脱离实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对于历史上真实锦衣卫组织机构没有体现,锦衣卫内部各级人员没有刻画,只是一部类似于漫威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影片,而漫威主要是靠科技和变异受追捧,也不是单一的肌肉加打斗,大众对这种类型已经审美疲劳了。

甄子丹早已不是当年的洪熙官和陈真,观众的口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绣春刀》恰恰发现并把握了这一变化,找到了切入点:即

底层视角

。简单地说这是社会意识形态转变在影视方面的显化。

我们看够了各种高大上,透支了精神动力和文化需求,现在急需点小温饱、小玩乐、小情怀。《绣春刀》主人公沈炼就是小情怀达人,他头脑冷静、武功一流,却不像其他官吏热衷名利、钻营投机、揣摩上司,甚至也没有太多报效国家的想法。用现在流行的话评价他就是典型的不思进取、混日子。他在乎的是兄弟朋友和失足少女:

找净海和尚超度下属兼好友的殷澄;

给老三靳一川银子来打发丁修;

为大哥卢剑星花钱买百户官职;

拯救要查办他的裴纶;

东北战场上只身救援刀口下的陆文昭、郭真(注意片头满清士兵要对陆文昭行刑,旁边还有明军俘虏,其中就有郭真);

赎出并安置教坊司歌妓周妙彤,保护并安置北斋等等。

这些都是沈炼在公事下的私事,公事做多少,私事跟进多少,仿佛不停的以一己之力填补国家暴力机器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弥补自己良心上的愧疚。不得不说沈炼是大明最后的一股清流,人性最后的一道防线。

而这些都是在一个基层公务员默默无闻奋斗下,冒着生命危险完成的。说小情怀,实际上就是普通人所具备的良知良能,但在明末背景下,基本良知成为了奢侈品,这种情形有意无意的触碰着现在人的神经,引起了一个集体性、时代性的共鸣。

观众对历史现象重复性的共鸣

近几年,我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生等诸多领域。正逢改革开放四十年,很多发达国家一直在观察、研究这个既古老又崭新的国度和民族,当然没研究出什么全面精辟的结论,或者说研究出了也无可奈何。

就像二十岁的毛头小子,看不懂古稀老人,更看不懂练了八方六合唯我独尊功的老人。老外看不懂很正常,就连中国人自己也看不懂,只有读历史的人才有机会懂,不通历史自然不懂。

近年来发现连玩金融的人都开始涉猎《明史》,我一直怀疑这个毛病是和《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书记学的,高育良对《万历十五年》的痴迷就像祁同伟对“胜天半子”的执着,高育良对祁同伟的态度颇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是他的内心写照,然而他们毕竟是一种人,只是他自己不愿意承认、面对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历十五年》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揭示明朝灭亡的原因,并且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所谓大历史观就是站得高看得远,这对政界和商界都有重要意义。那么困局与破局是商业的常态,多读书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作。

国家及个人的命运会在历史时代性的转折点发生巨变,从而影响经济模式,改变社会意识和人的生活方式。去路不可知,而来路满满的都是几千年的历史车辙,当三四十年的经验依然不能解决困惑的时候,自然就会去寻找更早的经验。

由此不难理解之前网上流传的一个图片,把当今中国著名的企业家排进一个名录里,称作当今的“东林点将录”,所属及相关势力就是“东林党”。《东林党点将录》是天启五年由魏忠贤的党羽左副都御史王绍徽仿照《水浒传》梁山泊一百单八将的形式,编集东林党一百零八人为《东林点将录》。

明朝亡于阉党还是东林党?随着时代变迁,这个片面又不可回避的话题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恐怕这一桩悬案还是由崇祯皇帝亲信太监曹化淳的一句话引起的,传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城之时,曹化淳对崇祯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很多文章都在引用这句话,但是这句话出自何处?查遍《明史》及相关史料里根本没有,不要说出自百度,很可能是后来的文人添加的,其实没有依据反倒证明了一点,也就是证明魏忠贤的

主战态度

!添加者要肯定魏忠贤对国家军事的态度和自身执政能力,苦于没有依据,就借助另一个大太监曹化淳之口。

毕竟《明史》是清朝人写的,清廷打的什么小算盘不用多说,赞扬崇祯为了笼络汉人心,明朝灭亡总要有背锅的,就顺理成章的落在了阉宦及党羽上。

那么历史现象往往会重复出现,《绣春刀》为了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增加观赏度,巧妙地引入了这个思想,并在片中表现出来,比如《绣春刀2》中魏忠贤垂钓但是心不在焉,思虑其他事情忘了鱼已经上钩,旁边伺候的是千户陆文昭,这一情节为了说明魏忠贤的兢兢业业、心系大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并不是说魏忠贤是完臣,他结党营私、垄断朝纲肯定也罪大恶极,他不是优秀的政治家和贤臣,

他只是比东林党人更能办事,比酸腐文人更务实。

陆文昭的谄媚是为了得到魏忠贤提拔,而魏忠贤反问了陆文昭三个难题,陆哑口无言,显然他小看了魏忠贤,而魏其实也小看了陆文昭,因为陆要升官并不只是图谋更大更多的权和财,而是要帮助信王铲除魏忠贤。这一情节是阉党与东林党争的缩影,东林党是典型的“内斗内行,外斗外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忠贤的三个问题是随口说出的,也的确是国家安危:

辽东建奴、山东流寇、皇帝恙疾

。这些问题别说陆文昭,连田尔耕、许显纯也毫无办法,当然后二者是真实历史人物,并都有祖上福荫,田尔耕是兵部尚书田乐之孙,许显纯是驸马都尉许从诚之孙,陆文昭毕竟属于虚构的人物,这几个问题还表现出了魏忠贤对陆文昭的鄙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提起辽东建奴,陆文昭心肝都会发抖,要不是沈炼,他也回不了北京,萨尔浒战场就像绞人肉的机器,从死尸堆里爬出来的人一辈子都不想再回去,陆文昭从此“

换个活法

”,当然也包括沈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中信王朱由检为了铲除阉党,拉拢东林党人和反战派,自然会物色陆文昭这样的中下级军官,隐藏的终极目的是自己能登上皇位,这便是《绣春刀2》的暗线情节。这一点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逻辑思维和认知,即

谁受益谁是主谋

了解这条暗线,也就明白了《绣春刀1》中沈炼的消极处世态度,他看惯了太多明争暗斗、阴谋算计、残酷厮杀,知道了无论自己多么拼命也难免沦为高层的棋子,所以他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重视兄弟情义,为自己找个退路好安身立命。《绣春刀1》是剧情历史的第二部,《绣春刀2》是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