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

曾被认为是“老年病”

现在越来越“年轻化”!

《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披露:20~29岁的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占比已经达到15.3%。

去年年底,黑龙江哈医四院心内科转来一名“90后”:

1.9米、240斤的壮硕身材背后:呼吸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风吹草动随时毙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配图)

之前该男子被其他医院“弃疗”,

最终,在这里他被救了回来!

救治他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炳辰教授介绍说,该患者致病原因是:反复吸食笑气!

笑气是什么?

又叫一氧化二氮,一种“无色有甜味”的气体,能刺激神经,产生兴奋作用,最早是作为麻醉剂应用在牙科手术里。由于接触门槛低,如今笑气正以一种“娱乐方式”出现在一些年轻人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配图)

刘炳辰教授介绍,长期反复吸入笑气会导致人体缺氧,造成肺功能损伤、心肌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致人神志错乱甚至瘫痪和死亡。更可怕的是,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是人体中“唯二”不可再生的细胞,造成的损伤不可逆。

小伙子入院时心脏射血分数EF20%;两肺严重纤维化;多器官功能衰竭。

对于这种病变复杂、高危,手术过程中需要血流动力学辅助支持的患者,心内科医生将其命名为CHIP,即复杂高危有介入指征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炳辰教授针对他

制定了治疗方案

由于这位年轻的90后心脏主要的三支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严重堵塞,分别在两支血管内植入三枚支架将小伙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由于这个小伙子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选择了目前医学证据最多、最安全的药物支架。但右冠状动脉的病变实在太弥漫、太长了,如果这个时候有更长一点的48毫米支架,也许就可以少放一枚。”

通过综合的围术期管理、合理的策略制定、精湛的介入技术、多学科协同合作。最后,小伙子成功获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配图)

压力和情绪

压垮年轻人心血管

心血管疾病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老年病”,但更多调查发现,这种“老年病”正在越来越“年轻化”。除了不良生活方式、缺乏运动及肥胖,刘炳辰教授认为,导致年轻人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主要问题还有:精神压力和情绪问题。

1

生活:熬夜、加班、压力大

一项发表于英国《柳叶刀》杂志的研究显示,与其他人比起来,工作压力较大的人出现心脏病的风险要高出23%。

刘炳辰教授解释:年轻人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比例升高,不是因为年龄增长导致的动脉硬化,而是由于睡眠不足、精神紧张、运动不足等,如果加上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等不良习惯,导致身体代谢异常,血液高凝状态,加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这就是发生心肌梗死的基础,即使很轻负荷的斑块,由于其不稳定,更容易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且往往不良事件发生前无明显症状。

2

情绪:心眼小,爱憋事

2016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更偏好A型血。A型血的人血脂较高,尤其是与冠心病关系最密切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高。

“A型血的人心眼小,对自己要求高,不太愿意表达,性格偏保守,内向。”刘炳辰教授指出,这些性格特质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

因此,A型性格又被称为是“心血管病性格”,且并不局限于A型血人群,而是具有此类性格特点的人群。A型性格是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它不仅与这些疾病的发生有关,也影响着这些疾病的预后。

3

消遣:抽烟、喝酒、吸笑气

和巨大压力相伴的,是刺激的娱乐方式。为了减压,年轻人抽烟、喝酒、吸笑气,甚至吸毒。

刘炳辰教授指出:

→过量饮酒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速,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梗发生;

→长期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损害、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

→吸笑气可致缺氧,长期反复吸入可能引起高血压、昏厥、甚至突发心脏病。如果发现得早,大部分能治好,如果晚了就会遗留严重后遗症。

心血管健康

守好一个“度”

1

不吃肉也伤心血管

许多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少吃肉,甚至不吃肉。其实,这种做法不对。

2005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40%以上的素食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正常饮食者增厚,血压较高且体内缺乏维生素 B12。

维生素B12主要来源于肉类、鸡蛋或牛奶,维生素 B12缺乏,使血液中高半胱氨酸水平偏高,引致动脉血管硬化;另一方面,素食者素菜烹调方式常以多油和多盐使味道浓郁,也极易导致血压增高。

刘炳辰教授建议,吃肉只要不过度,对健康没影响。

2

吃太多吃太少都不行

多盐的危害毋庸置疑,但少盐甚至不吃,也会产生极大危害。

2018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一项针对65岁以上老人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吃盐太少,也可能增加死亡风险,特别是对于没有血压问题的老人,风险更高。

“在日本夏季,很多留守老人会因为吃盐很少而出现低钠昏迷,无人施救,在家中死亡。”刘炳辰教授指出,钠摄入不足还会导致机体细胞内外渗透压失去平衡,产生不同程度的脑水肿。

盐不可多,但亦不能少,适量才是王道。

来源: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