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到三国时的刘备,众人对他的印象都是做人非常的仁义贤明,所以给他扣上了一个仁义之君的帽子。不过对于刘备的为人也有着不同的观点,更是有人评论他的仁义或许只是存在表面上,实则是一个非常有私心对的伪善之人。刘备当真如此吗?该给刘备做出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就要看是站在小说的角度还是站在真实历史中的角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在小说中一直都在夸大刘备的形象,贬低曹操那边。从头到尾的小说里面掺杂着作者的一些个人观点和情绪,所以刘备的形象描写得更为正直一点。而在笔者看来,刘备其实并非像小说中所描写的那般完美,而且小说中所体现出了他一些人以正直之处,其实也包含着很多私心的。咱们就简单的对比几个小说和真实历史中的例子来做一个具体的比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1个事情就是当初在曹操扣押徐庶母亲之后,徐庶迫于无奈必须要前去投靠曹操,。而当时刘备也正是出于一种仁义之行,决定让徐庶前去找他的老母亲并且自己亲自送行。而后来徐庶也正是感激刘备的恩德,所以让他赶快去请诸葛亮出山。

不过笔者在翻阅了三国时期其他资料之后,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当初在徐庶还没有走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在刘备那上班了,而且两个人还共事了好久。而且刘备当初送徐庶这件事情也是真的,但是并非单独送了好远,只是在他临走之前尝试性的挽留了几下没挽留住。所以只好顺势送他走,所以从这一点笔者可以推断刘备并非对于徐庶那边的仁慈,只是看重他的才华罢了。但是又顾及当时天下的名声,只好放他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2件事情就是刘备带领着数十万百姓难逃。当初在曹操攻打荆州之时,由于刘备兵力比较少,而曹操又将刘备作为一个重点目标,所以刘备为了活命就带领着他的那点兵力难逃。在小说中所描写的情况是,当时荆州各处的百姓因为感知刘备的仁义,所以不愿被曹操统治,于是也就拖家带口的跟随着刘备逃难。

而在沿途上刘备也因为自己的仁义之心不舍得将这些百姓抛弃,所以一直紧紧的带领着他们向南逃亡。而且在小说中对于这样的一个故事情节进行了大篇幅的描写,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实的历史则表现得有点小尴尬,当初刘备在难逃之前,他只是寄居在荆州新野的一个流浪军阀。而且当时刘备在新野等地的统治并不稳固,因此也可以推断他并不是像小说中描写的那般得民心。而且他所控制的地盘其实并不是很大,自然也不会有数十万百姓。

所以在笔者看来,当时数十万百姓跟着刘备逃难肯定是有猫腻的。我们可以来想一下,那么多人不可能说每一个人都和刘备见过。百姓自然不可能因为一句传言刘备是一个仁义之人,就拖家带口抛弃老家的产业先去逃难。而且在古代的时候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逃难非常容易死亡,所以这些百姓再也没必要为一个不认识的人如此冒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笔者看来当时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愿意跟随着刘备,可能也是刘备私下搞的小动作。因为当初刘备在徐州帮陶谦打工的时候,曹操曾经攻打过徐州,而且曹操每到一处都屠城。所以刘备当时很可能将如此的一个消息给放了出去,从而引起了众人的恐慌,万般无奈之下,大家也只好跟着刘备逃命了。

由于以上两件事情的对比,笔者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刘备并非是一个真实的仁义之君,只不过作者当初在写小说的时候,无意中将他的形象夸大罢了。就像当初曹操放关羽走一路之上,也并没有给他设置各种难关,只不过小说作者为了黑化曹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