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还未被普及之前,人们的生活方式一直取决于经验主义。也因此,在我们文化中,老祖宗们总结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经验,然后通过言简意赅的俗语流传了下来,这些俗语的流传是为了警醒后人,勿走错路、做错事。然而,这些俗语在科学高度普及的现代,却可能遭受各种争议。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句关于睡眠的俗语,也是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那就是“人睡三觉,命比纸薄”,看看这句俗语是否合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睡三觉,命比纸薄”,指的是哪三觉?

一:懒觉——顾名思义

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古人一直都非常提倡人应该与大自然融合,结合阴阳变化来进行作息,所以早睡早起一直是古人们提倡的作息理念。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人都养成了睡懒觉的习惯,那么睡懒觉是对是错呢?

显然,睡懒觉是不正确的。现代医学也证明,人并不是睡得越多越精神,甚至睡眠过多还会为身体和精神带来不利的影响。一方面是生物钟的紊乱,另一方面是睡懒觉带来的蝴蝶效应,例如吃不了早餐等等,都会影响到身体健康。

如何避免睡懒觉呢?最好的做法是,晚上11点前入眠,第二天6~8点准时起床,如此保持21天后,生物钟就会适应这种作息规律,睡懒觉的欲望也会随之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颠倒觉——昼夜颠倒的睡觉

对于现代人来说,昼夜颠倒的睡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很多人的工作分早班和夜班,例如护士、保安、司机等职业,经常都需要昼夜颠倒的作息。这种做法在古人眼中是极其不可取的,古人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颠倒觉意味着阴阳不分,最终会导致身体的阴阳失衡,而生命活力的根本就是阴阳平衡,一旦阴阳不分,就会引发不良后果,严重的还会导致机体的早衰、生病甚至消亡。

现代科学也证明,褪黑素可以帮助人入睡和提高睡眠质量,而褪黑素的分泌通常在夜间,白天会受光照而抑制。另外,人体的生物钟让人体各器官组织适了活动和休息的不同需要,从而使身体内部各器官的工作能够协同工作。而当人们忽视黑暗,反复让生物钟紊乱,就会失去各种优势,并可能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餐觉——吃完饭后立即睡觉

饭后立即睡觉显然不是正确的事情,这也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民间有句俗语是如此形容猪的,那就是“吃了睡,睡了吃”,简单的一句俗语道出了餐觉会导致肥胖的道理。因为人在进食完后,胃部消化食物一般需要2~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而睡眠会降低身体的新陈代谢,由于无法及时将食物转化为各种能量或代谢物,食物中的热量就会囤积下来从而转化为脂肪,从而引发肥胖。

另外,由于刚进完食,身体重点血液供给也会集中在胃部,这时候马上睡觉可能导致大脑血液供给不足,从而提高中风的风险。

因此记住,晚上吃饭至少要在睡觉前4个小时,吃饭时要细嚼慢咽,饭后散散步,这样都能够加快胃部的消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讲,老祖宗的“人睡三觉,命比纸薄”的警世良言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即使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代,也是能够被解释和证明其正确性的。当然,“命比纸薄”这个俗语的夸张表达,相信大家都是能够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