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怎么总生气?”

当孩子委屈的问出这句话,乐乐妈妈才猛然发现,自己没能成为希望中那个温柔辣妈,却成了《还珠格格》里那个面目可憎的容嬷嬷,一天到晚动不动就发火,还念叨着:“这是规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常常大怒发脾气,会对孩子的大脑产生永久性伤害,导致压力障碍和大脑机能异常。

而父母的坏脾气不但对孩子的伤害巨大,父母自己也并不轻松。几乎所有妈妈在发火之后,都会经历愧疚和自责,他们往往暗自发誓:再也不跟孩子发脾气。但是下一次,面对突如其来的烦躁和怒火,妈妈们依旧毫无招架之力。

为什么孩子们总能拨动我们脆弱的神经?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我们太累了?但愤怒与随之而来的愧疚难道不会让我们更累?还是先来了解一下,愤怒是怎么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有的愤怒来源于自己的无力感。——卢梭

愤怒是人的情绪本能,早在一个人的婴儿时期,愤怒情绪就出现了。但愤怒又是一种“次生情绪”,是伴随“原生情绪”而来的。

举个例子,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一回头发现宝宝不见了!宝妈到处都找不到,越来越着急。就在她已经想到报警的时候,忽然发现宝宝蹲在花丛里看蚂蚁。这时,她的焦急、恐惧全部转化成愤怒的大吼:“你怎么不跟着我!丢了怎么办!”

在这个例子里,宝妈找不到孩子,感受到的是怕找不到孩子的恐惧、担心孩子有事儿的关怀与爱,都是“原生情绪”,而当她找到了孩子,却没有表达自己的关怀和恐惧,而是下意识的将这些情感转化为“次生情绪”——愤怒,并以这种形式表达出来。

而愤怒作为一种具有攻击性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发泄了压力,但事实上,愤怒不但会伤害到孩子,也以“后悔”的方式伤害我们自己。那为什么非攻击性、无害的“原生情绪”会转变为攻击性的次生情绪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最糟糕的心情是他不再意识和控制自己。——蒙田

1、“原生情绪”被掩盖,我们其实不懂自己

就拿前面因为找不到孩子而发火的宝妈做例子,找不到孩子让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通过愤怒找到出口,对着孩子发泄出来。但是,连宝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的“失控”其实源于对失去孩子的恐惧和对孩子深沉的爱。

我们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原生情绪,却一直在积累压力,当压力达到临界点,情绪就会按照“远古狩猎”时期的系统设定,让人瞬间进入“狩猎”时的爆发模式:战斗或者逃跑。

而面对这样的“战斗”,孩子们会选择“对战”——顶嘴、大哭大闹,或者“逃跑”——哭泣、默不作声。

但如果我们能读懂自己,发现“原生情绪”,了解到这些压力是“由爱而生”,也许就不会用愤怒的方式来表达“爱”,而是用拥抱、眼泪和“我很担心你”来表达,这时候孩子感受到的则是“爱”与关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原生情绪”集体失声,我们说不出自己

有时候,即使意识到了原生情绪,我们却习惯以愤怒来表达。这也许是因为我们太习惯于用虚张声势来隐藏自己的脆弱,也可能是因为从小的教育让我们习惯了这样的表达方式。

每次母亲来帮忙带宝宝的时候,我都不敢咳嗽。每次嗓子不舒服,我就关上门躲起来,用枕头捂住嘴来咳嗽,为的只是“不让妈妈听见”。因为每当母亲听到我的咳嗽,所有的关心都会变成一连串生气的埋怨:“让你多穿点吧?跟你说不能吃凉的,你就是不听!……”

现在,我已经能够了解,这些生气、埋怨来源于母亲对我的关心与爱,但是为了不听她的“生气”,我依然会选择“躲起来”。母亲明确的知道,她关心女儿,却说不出让人舒服的“关心”,只能以生气、埋怨的语法来表达。

对待孩子,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妈妈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些美好的“原生情绪”常常被迫集体失声,充当“代言人”的却是埋怨、抱怨这些怒气冲冲的语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负面情绪太多导致“泛化焦虑”,让我们失去理性

工作了一天的妈妈回到家急着做饭,希望孩子能早点吃完晚饭,然后玩一会儿、读绘本、洗澡,可以早点睡觉。可这个时候孩子却跑过来,偏要妈妈陪她玩娃娃,妈妈敷衍几句之后,孩子反而又哭又叫,终于惹得妈妈发了火,冲着孩子大吼大叫了一番。

工作带来的疲倦、希望孩子早点吃饭的焦虑、想让孩子早点睡长高个的期待、想起还有许多家务的紧张感,这一切的一切形成了所谓“泛化焦虑”,让妈妈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一触即发。哪怕孩子的“一根羽毛”,也随时能让妈妈不堪重负的心随时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常常用愤怒来填补理智的空白。——奥杰尔

如果您已经成功读到这里,恭喜您!因为在下一次对孩子发火之前,也许您就会发现自己的“原生情绪”,并能够开始学着用原生情绪来表达您的焦虑,发泄压力。就我自己而言,当我明白自己现在生气,仅仅是因为太爱孩子的时候,真的感觉好多了。

除了发现自己的原生情绪,还有一些实用的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控制情绪,至少可以尽量避免把怒火直接发泄在无辜的孩子身上。

1、用“我”开头,表达“原生情绪”

当孩子写出9*9=59的时候,你是否怒火中烧?直接吼出来:“你怎么这么笨!你天天都在想些什么?”然后,孩子哭哭啼啼或者沉默不语,原来会做的题目都变不会了。

也许,你可以换个思路,尽量说些“我”开头的句子。比如:“我真的很生气!我感觉很失望,不知道要怎么帮你?”这时,孩子可能会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写错了。”

当用“我”作为句子开头的时候,表达的是自己的情绪。虽然一样是生气,但这样的方式可以尽量避免怒火全部倾泻在孩子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我要静静”,别让愤怒爆发

就在几天前,我因为大儿子放学后打篮球,差点忘了上英语网课,气得够呛。当时我心里不断的骂着孩子:“你怎么能这样不负责任!”还好,多年的修炼让我忍住了,只是说:“你上课去吧,我要静静。”

等到我恢复了理智,才意识到,孩子虽然回来晚了些,但并没有真的迟到。我的焦虑很可能放大了事件。多数时候,在愤怒的边缘,只要能够迅速找个地方“静静”,不立即爆发。这个怒火也就发不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问自己几个问题,打败“泛化焦虑”

我有个定期聚会的心理学医生朋友,每次都会跟她抱怨一下生活,而她并不给我什么建议,只靠几个问题,总能帮我消除焦虑。这几个问题是:“然后呢?”、“那会怎么样?”、“真的吗?”

就拿上次我抱怨孩子晚上,总磨磨唧唧不肯睡觉来说。她会用“然后呢?”鼓励我说完,接着就是一句“那会怎么样?”

我:“晚睡会影响智力啊,影响长个啊!研究不都这么说!”

她:“真的吗?”

这个问题的杀伤力太大了,它引导我们思考:晚睡个几次,真的孩子就傻了?长不高了?在这样不断的思考中,焦虑情绪就得到了缓解。只有真正学会放下,才能真正赶走失控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个妈妈曾这样说,自己一生中最主动的学习,就是在养育孩子以后:学喂养、育儿、儿童心理,还要修炼自身,只是为了孩子能成长在一个更健康的环境。很多妈妈为了压抑怒火,甚至尽量避免跟老公的斗嘴吵架。这一切都是源于对孩子那份深沉无私的爱。

下次再忍不住要发火的时候,想想你对孩子的这份爱,用爱的方式来表达你的困惑和无助,也许怒火自然就消失了。

我曾在职场如鱼得水,如今专心养育两个孩子。读了一柜子书,走了不少弯路,也收获了满满的经验与幸福。关注我,希望把我的所学所用、经验教训跟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