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直径3.31厘米,厚0.13厘米,重8.1克。这是一枚清代黄铜质的“三元及第、五子登科”吉语压胜钱,俗称“花钱”。正面楷书“三元及第”,背文楷书“五子登科”,这枚与科举制度有关的吉语花钱,文图并茂,铸造精美,存世较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点评

“吉语压胜钱”,是指铸有“吉利祝词"的钱币,我国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吉语压胜钱,此类钱币在清代并不具备流通性质,属于文化艺术品。以后,层层的科举考试对学生来说,是高高的门槛,只有迈过这几道门槛,连中三元,才能大展宏图,因此,预祝考试大吉的各种吉语压胜钱应运而生。除少数官府铸造外,吉语压胜钱大多是民间私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枚吉语压胜钱正面楷书“三元及第”。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为元。 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状元” 制度起源于唐朝,《明史.选举志》日:“一甲止三人,日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及第,科举考试列榜有甲乙次第,故名。如考中状元,都称“状元及第”。唐朝以来,“状元及第” 象征着功名和高官厚禄,旧时代民间有“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之谓,所以,“三元及第”这个吉语有很好的口彩。面文外圈饰喜鹊、梅枝,谐音寓意“喜上眉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当时人称唐解元,就是因为他曾经在乡试中考了第一名。他自己刻了一方印章“南京解元”以表达自己的得意之情。但此后他却再未迈进仕途之门,不过这并未影响他日后跻身于“江南四大才子”之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枚吉语压胜钱背文楷书“五子登科”,与《三字经》中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是一回事。这是对窦燕山教育子女成果的总结。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道德修养,后来五个儿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是对窦燕山“五子登科”的评价和颂扬。背文外圈饰鹭鸶、莲蓬、莲花,寓意“一路连科”。

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铸造过大量的口彩钱,以应民间的需求,现在流传下来的压胜钱中吉语口彩钱比其他品种都多,说明其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