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孩子只有15岁,他的名字叫姜明宇,参加高考考了667分。评论怎么说?神童、天才。只要安上了这两个词,一切都显得理所应当。相信很多读者都是这么想的,反正这又是“别人家的孩子”关我什么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别人家的孩子,不得不说我才写过的一篇文章,《双胞胎兄弟高考均获700多分,“学霸”学习状态和想象的不一样?》,这对双胞胎以傲人的成绩成为众人眼中的“状元”。今年高考之后的“天才”好像雨后春笋,纷纷冒头,先有双胞胎“状元”,后有诗词大会总冠军武亦姝以613分,被清华录取。

天才这个词不要钱的吗?当然不是。

我还记得在我的文章下,很多人说,没钱上培训班,哪有教育资源?没钱如何如何,孩子肯定是成不了才的。

于是,就有这位姜明宇横空出世,用自己的现状,打脸了多少给自己找借口的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明宇除了天才之外,还有什么标签?离异家庭、父亲重病、爷爷带大、家境贫寒。别说是综合在一个孩子身上了,就算是随便挑一条出来,孩子变得怎么消沉都不意外。偏偏,怎么他们家就出了“神童”“天才”?他们家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

拯救银河系显然是不存在的,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在这种相对恶劣的环境下,会开出如此俊朗的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认为还是因为教育。我们不能只看他远近闻名的神童名头,还要看清他成为神童的路径,那个唯一的,带着孩子讨生活的爷爷,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由于离异,本来就只有单亲之爱的姜明宇,他的爸爸不行在一次意外中受了重伤,至今都不能干活。而奶奶则患了恶性膀胱癌,将养育孩子的重任,放在了爷爷一个人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爷爷在孩子一岁的时候,发现孩子记忆生字特别快,于是爷爷做了一件非常关键的事,从此以后,他带着孩子到处“蹭字”,他会指导孩子看,烟摊、药店、广告,只要是能看字的地方,他都会带姜明宇去蹭。

是爷爷,用一种近乎原始的直觉,启发着孩子,用“蹭”这种浸淫式的引导方式,让孩子热衷于接受新鲜事物。姜明宇的家庭,根本不允许他们去报什么培训班,穷得学费都很成问题,哪里有机会去培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间哪有那么多“天才”“神童”?有的只是一颗颗拳拳亲情,有的只是或者科学或者直觉的育儿方法。肯定有人是不服的,但我问问你们,哪个养孩子的家里,没有偶然发现孩子对某样东西特别有灵感?比如对某段音乐、某段古诗。然后呢?真正能落实去让孩子,以近乎海绵式的方法吸收知识的家庭,又能有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才和平凡,通常就是一线之隔。或许,如果家长对孩子们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挖掘,少刷一些游戏和软件,会让祖国多出许多许多的“天才”“神童”,想想也会觉得很有意思,那会是怎样一番光景,祖国可能在这些孩子的手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当然了,放眼更广的高考学子,看到今年的“天才”这么多,我个人分析,还是有一定社会原因。这些孩子的家长属于70后,甚至80后,普遍是受过更高等教育的一批人,教育的甜美果实正在散发着诱人的馨香。相信以后的出色人才只会越来越多,祖国腾飞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