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华夏文明史上下五千年,但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约前2070-前1600)距今只有四千多年,很多人质疑,夏朝之前的文明史只是神话传说。

不过随着良渚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这些质疑逐渐被打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球考古界公认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锤力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琮上的神人兽面像

良渚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这些玉器精雕细琢、十分精致,上面的纹饰图案也十分精细、丰富多样。其中玉器上的神人兽面像——良渚神徽显然是良渚文化中意义最重大的图像。

神秘图案的重大发现

良渚玉器的发掘,分布于杭州余杭、湖州杨家埠、钱山漾、苏州草鞋山、张陵山、常州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等长江中下游的多个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良渚文化主要遗址分布图(图:国家地理)

1986年之前,神人兽面像曾零星出现在玉器碎片上,并没有引起考古人员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杭瑶山11号墓出土的玉器蔚为壮观

直到1986-1987年,余杭反山和瑶山显贵墓地的发掘,考古人员在众多不同种类的玉器上发现了同一种标准化的神秘图案,神人兽面像才开始得到重视和深入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山及瑶山核心墓葬出土的主要玉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山及瑶山核心墓葬出土的部分玉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琮上的神人兽面像及标准线绘图

这种神秘的图案仅见于良渚核心区域的贵族墓地(反山、瑶山),而良渚文化外围区则十分罕见,充分说明神人兽面像极其神圣,考古人员称之为“良渚神徽”

解读神徽图案构成

神人和兽面分别是谁?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人和兽的组合究竟隐藏了什么玄机?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神人兽面像的构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人兽面像可以拆分为神人兽面两部分,此外,还有鸟纹和云雷纹等装饰性图案

鸟形象很好理解,为什么神人和兽面不是一体的呢?

那是因为下半部的兽面图案曾在大量玉器中作为主体单独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山出土的玉冠形器,仅有兽面纹单独出现

尤其是在余杭反山出土的一件柱形器上,考古人员发现了神人兽面兽面两种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山出土的玉柱形器,神人兽面和兽面间隔排列

这两种图案上下左右错落布局,充分说明了神人和兽面既能相互结合、又能相互独立。

“兽面”究竟为何方神兽?

兽面作为良渚玉器中最常见的图案,那么它究竟是哪种神兽呢?

猜想一:龙

据考古人员考证分析,良渚文化早期出现的龙首纹玉镯和良渚文化中期出现的玉琮,存在传承演变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良渚文化早期的龙首纹玉镯

龙首纹图案神人兽面像也有一定关联:两者均是重圈圆眼、弧形眼梁、菱形蒜头鼻,不同的是前者线条简单,后者细腻复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龙首纹到兽面的演变示意图

也就是说,兽面纹很有可能就是由龙首纹演变而来,所以兽面也是龙

龙这一形象作为华夏图腾由来已久,在上古时期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均有相关的出土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乎同一时期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玉猪龙

猜想二:野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兽面的獠牙

龙并没有獠牙,神徽上的兽面有獠牙,而最符合獠牙这一特征的动物就是野猪,所以也有人猜测,兽面纹是野猪。

良渚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獠牙饰品和猪骨,以及祭祀坑中的整猪,证明在良渚时期野猪已经大量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家场遗址出土的野猪獠牙饰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南遗址祭祀坑中的整猪骨

此外,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着一件良渚时期的猪形玉梳背,其清晰的獠牙刻纹与良渚神徽上的兽面纹獠牙十分类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良渚时期猪形玉梳背

文史作家张远山从上古先民观天象的角度,也得出 “兽面纹是北斗猪神”的结论。

他认为良渚神徽是良渚先民根据北极七星和北斗七星创造出的图案,名曰北极天帝骑猪图,而其中的兽面就是“北斗猪神”。其形象源于北斗七星连线的拟形,拟形为北斗猪神的眼鼻四孔和右半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北斗猪神”的猜想示意图

无独有偶,在上古时期的另一族群仰韶伏羲族文化中,也出现了“北斗猪神”的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猜想三:虎

野猪虽然凶悍勇猛,可是骑猪好像总是显得不那么威风,而且神兽下身的姿势也是有些怪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兽面的蹲踞姿势实在怪异

一般的动物,从正视角度来看,这个蹲踞姿势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无论是前肢还是后肢都无法做到。

有专家认为,兽面像的形式是“整体展开法”形成的。把凌家滩遗址出土的虎璜平面展开,就会惊奇地发现,兽面像很有可能就是整体展开的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虎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整体展开法”来看兽面

为了便于理解,这里举一个小猪佩奇的例子。

我们平时只能看到小猪佩奇的侧脸,很多人好奇,小猪佩奇正脸长什么样?如果按照“整体展开法”来看,小猪佩奇的正面就是下图中间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体展开法的小猪佩奇,有点吓人……

这样看来,良渚玉器上的神兽大眼圆瞪、阔嘴呲牙、呈缩爪蹲踞状,观之矫健威猛、令人胆裂魂飞,的确与虎形相似。每次看到神徽,总会被它的大眼睛吸引。

虎,历来都被看作是神人的乘骑工具,用以升天、巡行和示威,其图像也常用以辟邪厌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山双河镇汉代石棺石刻西王母龙虎座

从另一角度来说,虎乃山林之王、兽中之王,也是一国四望之王。琮以礼地,刻画人与虎组合纹可谓妥帖。

猜想四:

无论是简约还是繁缛的兽面像,兽目始终是主体。

再看看旁边的一对鸟形象,总觉得它们之间似乎有着什么联系。

仔细看,你会发现鸟的身体纹饰结构总是与兽目的纹饰结构保持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鸟纹和兽目纹局部对比

所以也有人猜测认为下面的兽面其实是一只神鸟。你看它的下面还长了一对鸟的爪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兽面的利爪同样十分惹眼

“神人”究竟是谁?

能驾驭得了这头猛兽的神人到底是什么来头呢?他为什么戴了一顶这样宽大的帽子?

猜想一:太阳神

神人最吸引眼球的就是那顶宽大的帽子,其外廓如同一个弓形的盖,冠冕内填刻羽状放射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古学家牟永抗先生认为,这应该是一幅良渚文化太阳神崇拜的写照,介字形冠象征着光芒,神人的身份应该是“一位头戴羽冠的英俊战神”、“人形化太阳神”。

但是光凭帽子来推断还是有些牵强。

猜想二:良渚王

如果不从图案本身出发,而是从玉器出土的分布地来看,神徽上的神人很有可能就是良渚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杭反山、瑶山两处出土墓葬中的玉器,几乎超过了良渚文化出土玉器总数的一半。且这两处墓葬中的随葬品最丰富,两地相距不过5公里,成为遥相呼应的两处王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良渚王复原像

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良渚玉器中,只有象征王权的玉琮和象征军权的玉钺上的神人兽面纹最为细腻复杂,这些玉器选材精、用料大、制作技术高……种种证据均指向墓主人的身份为当时最高贵者——良渚王。

猜想三:巫师或祭司

如果从玉琮的功用来分析,推断它应该是用作祭祀的礼器。

玉琮是由圆筒形玉镯演化而来,而当形体达到“内圆外方”的方柱体时,玉琮也仍有用作手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桐乡新地里遗址出土了一件戴在墓主手腕骨上的玉琮

但是“琮王”出土在墓主的头端,其重量达到6.5公斤,孔径却只有4.9厘米,无论是出土位置还是形体,都不可能是玉镯了。更可能是作为某种仪式的供奉物或礼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琮王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了玉琮的功用: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
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琮或许蕴含着良渚先民的天地宇宙观

由此可知,玉琮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礼器,而其中的神人像就应该是以社会生活中掌握天地神权的人物为范本,被神化了的人物形象——巫师或祭司

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中有一期专门介绍了良渚玉琮,节目中由周冬雨扮演的玉琮主人的身份,就是掌握神权的大祭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冬雨在《国家宝藏》中扮演的大祭司

神徽:良渚古国的“国徽”

玉器造就了良渚文化的辉煌,而主宰玉器的良渚神徽,也成为了被统治阶级所垄断的王权和信仰的象征,堪称良渚古国的“国徽”

统治阶级给玉器赋予礼制,并通过它祭祀天、地、祖先,企望娱神、通神,从而得到它们的保佑加持,以显示祭祀阶层的正统、威严,维持其政治权力。同时也维系了良渚社会原始宗教信仰的认同性和一致性。

于国于民,大有文明教化之深意

而从大量玉器生产加工的背后,我们也可以窥探出当时手工业的专门化、制作工序的标准化、以及一个相对规范有序的社会组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工程效果图

随着良渚古城、莫角山宫殿、大型水利工程等良渚遗址的不断发掘,一个物质、文化、经济强盛的良渚古国逐渐浮出水面。

< END >

---------------------------------------------

出品:奇点派、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作者:高小白、卢怡霖

好奇心无限大,关注我们一起探寻科学奥秘吧

参考资料:

[1] 方向明,《神人兽面的真像》,杭州出版社,第25-32页、41-42页、65页、96页(2013版)

[2] 蒋卫东,《玉器的故事》,杭州出版社,第170-172页(2013版)

[3] 梁丽君,《纹饰的秘密》,杭州出版社,第47-55页(2013版)

[4] 刘建安,《器以载道:良渚文化玉琮意蕴的考古学观察》,浙江考古(2018)

[5] 方向明,《良渚文化琮——神权中的天地宇宙观》,浙江考古(2018)

[6] 马黎,《良渚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考古边上(2018)

[7] 张远山,《“良渚玉器解密”系列》,文汇网(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