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需求的洞察力,是重中之重的能力。

而用户访谈,又是实现需求洞察最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

但在现实中,我们却经常见识到这样的用户访谈:

“这个功能您喜欢吗?您愿意购买吗”
“您能接受的价格大概是多少?”
“如果您觉得不错,您会推荐给朋友吗”
“您最看重的功能是什么,不喜欢的功能呢?”
“下一次购买,您会选择哪个品牌呢”

事实上,试图通过直接提问得到答案是愚蠢的行为。如果你直接询问消费者愿意付多少钱,他们几乎一定会说一个中庸的数字,就如同他们更愿意在问卷上选择A和C之间的B选项一样;如果你问消费者是否喜欢、愿意推荐,那你就是在变向地强迫他们对你说“我喜欢,我也会推荐给别人”。

而深究原因,其实是——人们无法对自身的行为作出正确预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7年iPhone上市后,UniversalMcCann做了一个大规模的消费者调查,并根据数据预测,iPhone无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取得成功,而只可能会在欠发达地区获得一些销量。

比如其中的一个调研问题是“你是否愿意用一台整合的便携性设备来同时满足打电话、上网、打游戏的需求?”。发现只有三成的美国人表示愿意。

著名的彭博社也做了类似的市场调查,他们更是大胆预测:iphone影响力将微乎其微,将只对小部分消费者具有吸引力,诺亚和摩托罗拉完全不必担心。

当时的微软高级营销总裁甚至大放厥词:苹果iphone在2008年销量不会达到10万部。

但最后的结果,我们也知道了。

人们对自己行为的预测并不靠谱。

同时,这也值得我们认真反思。所谓的顾客访谈,一定不是将问题直接抛给顾客,并指望从他们的回答中直接获得答案。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一个有效的顾客访谈呢?

所有打算做顾客访谈的人都应该谨记:

正确的用户访谈是基于过去式的提问,而不是将来时。

什么意思?

很简单,人们无法预测未来的行为,你永远都不能通过询问“将来时”的问题(比如,您会选择哪个品牌?您会喜欢这个功能吗?等等)获得真实答案。这就像,即便我说了N次要买iPhone,到最后掏钱时还是可能买了个小米。

但是,我们却能把自己曾经做过的事、过去的想法一五一十的说出来。所以,一个有效的用户访谈,一定是基于对用户过往行为、想法的发问,从而间接得到需求洞察的调研行为。

询问过去的行为——观其所由

是什么样的外界刺激让你突然想买一个xxx?

换句话说,这种购买的冲动来自于什么?

之所以要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的绝大多数行为(包括购买行为),除了要具备能力和意愿,往往还需要一个关键的触发。

比如,你无法坚持读书不是因为你没有动机和能力,而只是因为你没有把书籍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同样,你之所以看剧如流水,更多是因为你的ipad总是竖立在那个本该用来工作和学习的书桌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斯坦福说服力科技研究室主任BJ.Fogg提出了著名的福格行为模型(B=MAT),根据这个模型,当一个具体的行为发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元素:动机、能力和触发器。这个模型假定,只有当一个人有足够的动机,并且有能力去做某件事,并且还需要有一个触发来提醒他的时候,一个行为才能大概率的发生。

这里介绍两种最常见的触发:

1、场景触发

场景触发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一个场景的出现诱发了消费者的购买冲动。

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张是基层员工,他清楚的知道,若要在未来2-3年顺利晋升,至少要保证英语口语过关。因此,小张学习英语的意愿特别高(动机强烈),当然家里也会给他提供资金支持(能力足够)。可事实上小张却始终没有行动起来。

为什么?因为缺少一个外部的触发,他一直没能迈出第一步。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上司和外国友人侃侃而谈(触发),而自己听不懂就只能傻傻的站着,这才让他下定了要学好英语的决心。

2、利益触发

所谓利益触发,多是指因为商品打折等优惠信息的出现,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比如,小王看上了价格相当的A款球鞋和B款球鞋,但他的钱只能买其中的一双,所以他一直在犹豫,始终没能下定决心购买。直到有一天,A款球鞋打八折,他二话没说,直接下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面的“打折”,就是一个关键的触发,诱发了小王的购买冲动,帮他临门一脚,按下了大脑中的“购买”按钮。

所以,这个问题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消费者一般都是因为受到哪些触动才购买的。明晰这些关键的触发,我们就可以对相应的营销内容对针对性的调整,以更大程度促进产品的销售转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您曾经尝试过哪些方法?

效果怎么样?现在还在继续使用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找到被忽视的竞品,并站在消费者的视角,客观的审视竞争对手。

那你可能会问,我知道自己的竞品都有哪些,还有必要去问别人吗?

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竞品远远不止同行业竞争者的产品,一些替代品,甚至只是习惯,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选择你的阻碍。而这些“隐性”的竞品,消费者显然是比你要更加清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

是否有过不满意或不顺心的情况出现,

能详细说说当时发生了什么吗?

在什么情况下,您又觉得这个产品简直帮了大忙?

任何人,都只对亲身经历的事情印象深刻。同样,只有真正使用过产品的消费者,才能对“产品优劣”“功能好坏”“价格贵贱”等给出清晰又具有建设性的答案。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通过让消费者回忆使用产品的场景,洞察到他们真正在意的、喜欢的,以及会让他们难以忍受的的功能或特性。

既然特别需要,可您最终却没有购买,

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消费旅程并非一帆风顺,很多时候,即便消费者有足够的动机、能力,也受到了外部环境的触发,但往往就在按下购买键的前一秒,他们的大脑会再一次回归理性,开始考虑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

这些风险包括:时间风险、财务风险、功能风险、形象风险、心理风险。

时间风险:买这个产品是否需要我花很长时间货比三家?买回来不合适怎么办?
财务风险:买贵了怎么办?买来不能坚持用,徒增浪费怎么办?
功能风险:功能是否真的如其所说?还是徒有其表?
形象风险:使用产品是否有损我的形象?是否对我的社交产生影响?
心理风险:使用是否会有负罪感?我真的能说服自己吗?

在访谈过程中,根据这五个维度分别去提问,就能更高效的找到影响消费者购买的风险障碍,从而为产品、营销等活动提供指导。

询问过去的动机——察其所安

如果说询问过去的行为是为了“观其所以”,那么询问过去的动机,无疑是为了“察其所安”。

不夸张的说,除了生物本能性的欲望(如进食、繁衍、社交等)之外,人类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动机的影子。而任何行为的动机,都不是纯粹的,是分层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对于“努力工作”这件稀松平常的事,不同的人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动机,即便细分到个人,动机也是层层递进的。

那么,我该如何了解用户行为背后更详细的动机呢?

这里推荐使用5why法。5why法最初是由丰田的大野耐一,为了完善公司的制造方法提出的,后来因为这个方法多次帮助公司找到问题的根源,被广泛流传。简单来说,5why法就是一套层层递进的提问方法,通过不断问为什么,逼近事物本质。

比如,“回报父母”版的努力工作,就是通过5why法层层递进,找到到不同层次的动机的。

为什么你要努力工作?因为我要赚更多钱;
为什么你要赚更多钱呢?因为我要补贴家用;
为什么你需要补贴家用呢?因为我想回报父母;
为什么你认为回报父母很重要呢?因为我担心“子欲养而亲不待”。

总结

无效的访谈各有各的问法,而有效的访谈却总是遵循同样的原则:

—基于过去式的提问,而不是将来时。

关于识人的方法,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把孔子的方法迁移过来,做用户访谈,就要分别从用户“过去的行为”和“过去的动机”入手。

提供四个常用的问法:

1\是什么样的外界刺激让你突然想买一个xxx?换句话说,这种购买的冲动来自于什么?

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您曾经尝试过哪些方法?效果怎么样?现在还在继续使用吗?为什么?

3\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是否有过不满意或不顺心的情况出现,能详细说说当时发生了什么吗?在什么情况下,您又觉得这个产品简直帮了大忙?

4\既然特别需要,可您最终却没有购买,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使用5why法,寻找高频动机,为营销方向提供指导。

“饷拍”是国内知名的移动众包营销技术服务平台,所在单位笃帮公司是市场研究协会(CMRA)的会员单位。目前注册用户超过六十万人,覆盖全国600多座城市,地级市实现100%覆盖。饷拍第一时间为客户提供各类终端即时情报,饷拍四大科技系统确保终端数据的真实性:用户管理系统+APP操作系统+防伪审核系统+AI解析系统。目前,饷拍以“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得到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的认可。

与传统调研方式相比较:

l 100%数据真实性还原

l 75%时间效率提升

l 40%企业费用节省

欢迎登陆 www.mydubang.com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