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秉文

在商界,从来不缺白手起家造就商界传奇的励志企业家,比如地产大亨许家印,比如福建首富陈发树。小编今天要说的这位,也是一位非常励志的企业家。他文化程度并不高,16岁的时候就开始做生意,先后做过烟丝、水果、树苗等买卖。直到40岁才凭借一块玻璃大获成功。而后,他还捐款数十亿,成了中国首善。他就是福耀玻璃的创始人——曹德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德旺于1946年生于上海。解放前,他的父亲曾是永安百货的股东,家境还是非常不错的。后来,由于时代的动荡,他们全家就搬回了福建老家。但不幸的是,曹家的全部家当在途中丢失了,曹家由此家道中落。

14岁时,曹德旺被迫辍学,随后去了生产队放牛,每天可以挣2工分。后来,曹德旺又卖过烟丝和水果,担都没有取得什么成功。

1972年,曹德旺认识了在一家农场的厂长——王以晃。在得知曹德旺的困境后,王以晃就让曹德旺到厂里做销售卖树苗,一棵树苗的提成有20%。凭借辛苦的付出,曹德旺在1975年就赚到了6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3年,曹德旺获悉高山异型玻璃厂因亏损准备对外出售,于是曹德旺就将其接手过来。为了实现重生,曹德旺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他先是打破“大锅饭”的局面,提倡多劳多得;之后又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组建了一个10人研发团队。此外,他又采取三班倒的工作制,确保工厂全天24小时运转,提高生产效率。很快,玻璃厂产品的销量就从20万片猛增至200万片,并实现盈利22万。曹德旺也由此声名大噪。

1986年,40岁的曹德旺创办了福耀玻璃。他花了2万元从上海一家玻璃厂买了整套图纸,又从芬兰购买了一台高端玻璃制造设备,并组建了一个二十多人的技术团队。在销售价格上,外国的一块汽车玻璃卖6000元,而曹德旺只卖2000元,但是性能是一样的。凭借这一优势,福耀玻璃一下子就吸引了200多家经销商。就这样,到1987年,曹德旺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5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让很多人都大感意外的是,在事业发展得风生水起之时,曹德旺竟然产生了出家的想法。而且,他的这一念头还惊动了当地的省委政府。为了让曹德旺打消这一念头,省委政府的领导就找到曹德旺最信任的老和尚当说客。最终,曹德旺在老和尚的劝说下终于放弃了出家的想法,继续经营事业。

1993年,曹德旺的福耀玻璃成功实现了上市。那个时候,一汽捷达、二汽雪铁龙等84家汽车制造商都成了他的客户。曹德旺成了名副其实的“玻璃大王”。

在获得一定成功后,曹德旺意识到必须要加强自己企业的核心技术,这样才不会受制于人。于是,曹德旺就请来松协、比尔等经验丰富的研发人才来为自己做研发,并借鉴日本先进的管理模式等,把成本降到了15%。凭借这一系列的举措,福耀的利润率从9%提升到了1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9年之后,曹德旺将目光转向了美国市场。虽然后来发生了一场巨大危机,但曹德旺一举砸下300万美元,使这风波得以平息。而曹德旺也因此在国际上扬名。随后,奥迪、奔驰、宝马、宾利等国际汽车品牌都向福耀伸出了橄榄枝。现在,福耀已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第一的汽车玻璃制造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12月,曹德旺投资10亿美元在美国建厂。他的这一举动被不少媒体“解读”为“跑路”了,在当时曾引起巨大争议,很多网友还谴责他不爱国。但是,要知道,福耀玻璃的大部分市场还是在中国,他根本不可能“跑路”,也不会“跑路”。后来,个性直爽的曹德旺对他在美国投资建厂的原因也直言不讳,他表示,之所以去美国发展,是因为美国的电费、水费等各项基础费用都比国内便宜,而且税收也比国内低不少。综合算起来,在美国建厂的成本比在国内要低。而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就是利润啊。更何况,曹德旺多年来在赚钱的同时,对中国的慈善事业也非常尽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德旺年轻时吃过苦,所以他很了解穷人的疾苦。所以,他一直尽其所能地回馈社会。自1983年首次捐款以来,曹德旺的捐款总额已近百亿元,而且全部为个人捐款,没有使用过公司的任何资金。曹德旺曾在家乡福州新建图书馆时捐款4亿元,后来还为公司里一名得了白血病的实习生掏过70多万的治疗费。2011年,曹德旺以个人捐款超过10亿元的突出表现荣获"中国首善"的称号。

从捣卖烟丝、贩卖水果的穷小子,到如今声名远扬的“玻璃大王”,曹德旺的成功不仅造就了属于他自己的神话,也是中国实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缩影,值得后辈们学习。

本文由大话企业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