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漫步在肃南县大河乡西岔河村,只见巴尔斯雪山巍峨挺拔,老虎石河清澈见底,村庄两旁树木葱茏,一幅“天蓝、水清、河畅”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肃南县大河乡西岔河村全景)

该县把“守住绿水青山”作为发展底线,将富民目光更多聚焦在生态和绿色上,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做足生态加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了乡村环境治理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双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念“生态经”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沿着蜿蜒的盘山路,来到肃南县马蹄乡黄草沟村,诗情画意的乡村景观让人流连忘返。吸引人的不仅只有美景,还有这里的特色产业。

黄草沟村有一个鑫源舍饲育肥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仅2018年纯利润就达35万元,在全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该合作社占地4000平方米,建有12座养殖大棚、2座储草棚、1座饲料间和1间消毒室,由樊得勤、张爱红夫妻创办。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400只羊和35头牦牛,有限的草场远不能满足牲畜的需求,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山细毛羊)

夫妻俩为了富起来,专门跑去外地学习取经,然后回来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探索发展舍饲养殖。在夫妻俩的苦心经营和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目前养殖1400多只羊和270多头牦牛,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悠闲的牦牛)

畜牧业是肃南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牧业的支柱产业。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甘肃高山细毛羊和肃南高原牦牛的卓越品质。为了让畜牧业优势焕发光彩,该县大力推行集约化养殖模式、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少养精养”、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形成以皇城、康乐、大河3个乡镇为主的70万只甘肃高山细毛羊生产基地,以皇城、康乐、大河3个乡镇为主的6万头牦牛生产基地,以明花乡为主的5万亩优质牧草种植基地。修建了3个养殖小区、756座舍饲棚圈、256座储草棚,培育了8家示范性家庭农场,新增了24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成1家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和10家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

走“融合路”生态旅游富农增收

滨河廊道相连、山水田园相映、美丽乡村相融……在肃南县2019年“亲近大自然·露营在肃南”乡村旅游文化节上,大河乡西柳沟民俗风情度假村举办了徒步、汉服展演、射箭表演、户外烧烤等活动,让游客们领略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了田园诗画般的农家风貌。

西柳沟民族风情度假村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丹霞地貌为主体,以诗意田园为依托,着力发展民俗风情体验旅游、滨河休闲体验旅游、生态观光旅游,把主要游览线路向周边农田、河道两岸林地延伸,利用滨河廊道和丹霞栈道形成游览环线,着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县城后花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柳沟民俗度假村)

近年来,肃南县将“旅游 ”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与美丽乡村相融合,做大做强游牧生活体验游、民族歌舞观赏游、避暑度假休闲游、自然景观观光游,探索发展登山探险游、时尚健身游、自驾精品游等特色线路产品。

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建设,集成开发“一部手机游肃南”模块,精心筹办赛马会、踏雪节、玉博会、艺术节等重大旅游文化节会和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商品700余种,培育旅游示范村22个,创建星级农(牧)家乐43家,建成乡村旅游电商服务站点9处,全县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达到5000余人,2018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30.6万人次,同比增长2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6亿元,增长38.4%,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唱“绿色戏”民生与生态互利双赢

兰秀琴是肃南县康乐镇杨哥村一名普通的村民,如今她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祁连山上的“生态管护员”。兰秀琴的工作就是每个月抽几天时间到自己的管护区“巡山”,并记录河流和草原的变化情况。顺便捡一捡草原上的垃圾,利用走家串户的时机给亲戚和邻居们宣传县上出台的环保、草蓄平衡、就业等政策。

肃南县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方向,持续开展祁连山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积极指导牧民确定适宜的牲畜种群规模,科学核定载畜标准,有效减轻草场压力,促进草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2017年11月,该县149户484名牧民响应国家祁连山生态保护政策的号召,放下了牧鞭,搬到了县城或乡镇定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牧民技能培训)

在加快搬迁区域生态整治修复的同时,肃南县还加大农牧民后续产业培育,先后举办了以民族服饰裁剪与刺绣、民族餐饮、电焊和美容美发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班6期,已有55人取得技能证书。

此外,县委、县政府又想方设法争取了一系列与核心区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优惠政策,就是为了能让核心区搬迁农牧户利益最大化,生产生活有保障。目前,选聘的115名生态管护员全部上岗,53人在保护区外从事舍饲养殖和贩销,65人从事旅游服务及个体经营,28人就近就地务工务牧,21人外出务工,已实现就业人数达282人,占全部劳动力的85%。不仅减轻了祁连山生态的承载压力,而且解决了农牧民交通难、通信难、就医难、入学难、吃水难等问题,使农牧民过上了现代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