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红铜素圆炉口径14.6厘米,高9.2厘米。圆腹无纹,口朝天,无耳,束腰圆三足,底中部篆书阳文款识“宜德年”。整个炉体色皮细腻均白,光滑如宝 在勤资中定放出奇妙的光泽,器型十分规整,也较厚重,为清康照年间仿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点评

红铜素圆炉(左侧器物),器型规整,厚重。康熙年间,铸造工艺发达,铸造出的器具很精美。右侧香炉构造精细,上面所铸的字体规整。为清前期仿“宣德款”铸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西汉时,人们就开始制造专为焚香而设计的炉具——博山炉, 而香炉的出现代表着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香炉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焚香薰,在社交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二是敬神祭祖;再就是焚香伴读。香炉几乎是书房的必需品,一方面能除臭去味,使人读书时轻松愉快,增强记忆力,另一方面可刺激神经,为专心研读创造环境,由此而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名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有关文献记载,宣德炉是明初宣德三年( 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为郊坛大庙铸造的祭祀供炉。香炉的材质来自遇罗国进贡的一批质量极好的风磨铜,当时使用这些铜材一共铸造了117种共300枚香炉,在炉底部铸有“大明宣德年制”阳文楷书方印款。此后,便封炉不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喜爱宣德炉还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明朝宣德皇帝在位时,宫中的佛殿失火,金银、铜像都被混烧成液体。另有传说是经书起火,金银、铜、珠宝都烧结在一起,于是宣德皇帝下令将其铸成铜香炉。宣德皇帝问铸工说:铜炼几次才能精纯?铸工回答说:用六火炼铜,就会出现珠宝的光彩。于是宣德皇帝命令炼十二火,后把铜制成铜条,再用赤火熔化铜条,置于铁制成的筛格上,把先滴下的最精纯的铜选取出来再将金、银等贵金属加入其中制成香炉。因而真正的宣德炉经过轻轻擦拭,便会泛出光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说法是明朝宣德三年( 1428年)三月,皇帝为满足自己观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罗国进口一批风磨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设计和监制香炉,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匠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进口风磨铜一起精心铸炼。铸成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成为香炉铸造史上的里程碑,甚得人们喜爱,后历清、民国时期,仿制盛行,而且不论早晚都落“大明宣德年制”款。

宣德炉是我国古代铸造工艺的一枝奇葩,在文物艺术品中独树一帜。“铜炉”中的“炉”谐音同“禄”,有长寿、升官发财的寓意,宣德炉又集诸美于一身,难怪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无不对它情有独钟,百般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