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我下了一个决心,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读一本书,每本书读完,至少写出两三百字,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读完的感受。

上周正好是2019年上半年的最后一周,每天一本书坚持了半年,我读了整整 181 本书,这个过程真的是既酸爽又快乐。

很多朋友会问,你怎么可能一天读一本书,不用上班吗?

嗯,不用。

大家在忙碌的工作中,每天可以拿出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来读书的人,就已经很热爱阅读了。

而对于我,读书既是兴趣,也是工作,每天可以拿出八个小时甚至十个小时来读书,所以自然就能多读一些。

上周读了七本书,很其中啃下了四本比较烧脑又厚重的书,推荐两位大神级作者: 史蒂芬·平克侯世达 ,对于他们,我只剩下膜拜了。

另外还读了三本很实用的书,分别是 《意志力》《取悦症》《番茄工作法图解》 ,强烈推荐给大家,如果你觉得自己意志薄弱,或者不懂得拒绝别人,或者是天天很忙可是效率不高,那这三本书一定能帮助到你。

如果没有时间读书,那就把我总结好的核心要点读完吧,相信也会给你很多帮助。

01

《我是个怪圈》

(美)侯世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指数:★★★★

(建议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朋友,优先阅读这本书)

适合这些朋友阅读:

- 希望通过努力思考而变得更聪明的朋友;
- 对「自我意识」这个概念感兴趣的朋友。

侯世达是一位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的作者。

其实也可以说清楚,如果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本神书叫做GEB(全名叫《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的话,侯世达就很好介绍了,他是GEB的作者。
而对于不了解这本书的人,怎么介绍呢?侯世达是个怪物,是认知学家、物理学家、心理学教授、哲学教授、比较文学教授。
那本GEB则跨越了数学、逻辑学、计算机程序、人工智能、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的理论。
他的广博与天才,会让我等凡人只能感叹,人和人的差距真的是挺大的。
这本《我是个怪圈》,继承了GEB的特点,你能感觉到这本书的野心,侯世达在书中讨论了认知科学、数学、逻辑学、哲学、物理学、人工智能,而他的主题又特别专注:「我」到底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最核心的观点是,「我」是由我的记忆组成的。
我的意识驱动我的行为,而我的行为又成为我的记忆,我的记忆最后又重新塑造了我。
这就是书名的意义,所谓的怪圈。
当然,从这样一本广博的书中抽出主干来,真的是非常困难,只有放在书中,你才会发现这个观点和各种科学连接起来的时候,是多么鲜活好玩。
总之,这本书读下来并不轻松,但是却相当值得,就像是做了一场思维的攀岩,而最后俯瞰迷人的山色。如果你也愿意做一个思维上的运动爱好者,那么这本书很适合你。

02

《心智探奇》

史蒂芬·平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想更了解人类思维模式的朋友。
- 希望能变得更「聪明」的朋友。

什么是心智?

我们使用了几千年的心智,自己却没有太多感觉,直到我们发明了计算机,当我们想要把人类的心智迁移到机器上时,才发现人类的心智如此精密微妙。

这本书《心智探奇》,就是著名的认知科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的力作,平克站在机器人设计的角度,重新给人的心智做了反向工程,来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才算是心智。

核心的观点是「心智计算理论」,简单来说,人的智能=神经网络+符号处理过程,这样,就打通了意识和物质之间的联系,也让人脑和电脑有了可以类比的共通之处。
当然,目前的电脑还没有办法完全模拟出人的心智,在作者看来,人类的心智,由四大功能组成: 视觉感知、推理、情感、社会关系。

视觉感知

视觉感知和视觉不同,那么多动物都拥有视觉,而唯独人类进化出如此强大的心智,是因为我们接收视觉的那套「语言」。我们是带着概念和框架接收视觉信息,而不单单关注图像,这样更深一层的视觉处理,就是心智的基础。

推理和情感

推理和情感比较好理解,相当于并行在我们大脑里的两套程序,推理更像是开机状态,性能更强,不过也更耗电,情绪则是待机状态,让我们可以自动做出决策,只不过有时决策有点糟糕。

社会关系

这是最有趣的一点,如果我们承认心智就是计算,就是大脑根据规则做出决策的流程,那么不同的社会关系,就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策略模板。
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情人、伴侣、朋友、熟人、对手、联盟和敌人,一旦我们确定和对面那个人的关系,我们就已经做了一半的决策。

机器人何时成为人?

回过头来看,计算机可否拥有人类的心智呢?从「心智计算理论」来看,计算机有模拟人脑的潜质,但是从四个心智功能来看,计算机想要达到人类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视觉感知:在机器学习的方向,计算机似乎已经可以实现;
推理:这一点似乎计算机已经超过了人了;
可是,更加细腻的情感,我们似乎还没有找到能够让计算机学习的规则,而复杂的人际关系,似乎更与计算机无关。
这两点,可能才是从机器人到人这条漫漫长路上的两座大山。

03

《白板》

史蒂芬·平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对人类心智演化感兴趣的朋友;
- 对人类的道德感兴趣的朋友。

这周集中读了几本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史蒂芬·平克的书,对他的知识广博和深刻观点五体投地,在讨论过语言、大脑、心智这些问题之后,史蒂芬·平克开始讨论另一个更加艰难的话题: 人性和道德。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是国际大专辩论赛的一道经典辩题,也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西方历史上,对于人性,有三种主流的观点。
第一种叫做「高贵的野蛮人」,大致认为人性本善,是社会的浸染造成了人性的变化,大抵和儒家从小教育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类似的;
第二种叫做「机器中的幽灵」,认为人性和人体是截然分开的,如果说类比的话,很像是禅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观点;
第三种则是「白板论」,认为人性本无善恶,就像白纸一张,后天如何影响一个人,这个人就如何跟着变化。
如果单看书名,你会认为作者是承认白板论的。你错了!
白板论恰恰是本书最大的靶子。
这本书用最新的进化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遗传学的证据,狠狠地批判了白板论。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指出,如果没有先天的学习回路,就不可能存在学习,而头脑中有限的程序组合,能够产生无限多的思想和行为反应;
认知神经科学指明,大脑的生理结构起着重要作用,而人的可塑性仅仅发生在由基因构造限定的范围内;
行为遗传学借双生子研究表明基因对行为的预测力,尽管基因的大部分作用只是一种概率,且通常取决于环境;
进化心理学则用种系演化史阐明了自然选择、心理适应的功用。
对于人性来说,基因重要,环境也重要,换句话说,人性中的一部分恶,可能真的是与生俱来的。
这个观点相当反认知,而且还很政治不正确,可是作者在书中说到,「行为科学不是一门适合胆小鬼的科学」,如果结果就是如此,我们也必须科学得看待它。
推翻了「白板说」,人们的担忧来自四个方面:
担忧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不平等,甚至走向纳粹式的所谓净化;
担忧人发现自己与生俱来的不完美,而不再有努力和改革的动力;
担忧我们既然被基因控制,那么自由意志就是空话;
担忧这种决定论,会带领我们走向虚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在书中安慰了我们,为什么承认这样的结果,我们也无需为人类有那些担忧。
总之,「白板说」有它的贡献,它消除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歧视,对抗了种族主义、性别歧视、阶级之间的偏见,可是越来越多科学证据表明,「白板说」是错的。只不过推翻了白板说,我们也不必为人类如此悲观,毕竟人类的基因,相似性远大于差异性。
人性也许永远是复杂的,不能把原因归结到单独一种东西身上,而作者乐观地相信,我们人类是可以为了真理,去承受这种复杂的。

04

《语言本能》

史蒂芬·平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对人类语言演化感兴趣的朋友;
- 对人类心智的进化感兴趣的朋友。

著名语言学家、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化史蒂芬·平克的大作,揭示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
这本书中最核心的观点,是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作者说「语言是人类大脑组织中的一个特殊构件」。虽然我们还没有发现人体专管语言的器官,也没有在DNA中找到语言基因,但是大量人类学的发现表明,语言是我们天然的能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书名中会说语言是本能了。
书中提到了一个「爱斯基摩词语大骗局」,有一则流传很广的谣言,说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有上百种关于雪的词语,可是实际研究发现,爱斯基摩人形容雪的词语,只来自于四个基本词语,统计下来,爱斯基摩人关于雪的词汇,并不比英语更多。
这种骗局,其实来自于无数人对于语言的想象,也就是语言决定思想,甚至决定文化,所以文化有高下,正是因为语言有高下,如果爱斯基摩人对于雪的理解更深,一定是因为他们的语言中有一百个形容雪的词语,而我们的语言中有更多别的词语,所以我们比爱斯基摩人更有文化。
而在《语言本能》中,作者在努力打破这种把语言和特权放在一起的想法,正因为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很多人类对于语言的偏见,比如哪种语言更高贵,哪类人更有语言天赋,其实也都只是妄想。

05

《意志力》

罗伊·鲍迈斯特 / 约翰·蒂尔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希望能更有意志力的朋友。

意志力是个好东西。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意志力还不够。
高效工作、认真学习、早起、健身、减肥、读书、做一个有修养的人,每一件我们能想到的有帮助的事,都需要我们调用自己的意志力。
可是我们却不了解,意志力从何而来,如何维持,如何增强。
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意志力是有限的,就像是游戏中的蓝条,会定期恢复,像是睡觉或是补充葡萄糖也可以恢复意志力,但是总的来说,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如果意志力分配给无数细碎的小事情,你也就无法有足够的意志力来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
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们在有限的意志力之下,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呢?作者给了一些建议:
1、规律饮食和睡眠,保持意志力的定期恢复;
2、把一些事情养成习惯,自动化的习惯不用消耗意志力;
3、一次只定一个长期目标,不要在减肥的同时写毕业论文;
4、不要在意志力快耗尽时做重要的决定;
5、坚持每天做一件小事,比如挺着腰板走路,这样的坚持能让自己拥有更多意志力;
6、完成目标之后给自己一些奖励;
7、坚持「红线」更有利于自控,比如戒烟,如果目标是每天适量抽烟,那么纠结适量这两个字就能耗光你的意志力;
8、外部环境对意志力的影响非常明显,想减肥就不要和天天大吃大喝的朋友在一起;
9、自我监控会提升意志力,定期做回顾,做总结,那么你在平时就更有动力坚持;
10、警惕「破罐破摔」的心理,比如减肥,不要一旦今天卡路里超标了,就干脆大吃大喝起来。

06

《取悦症》

哈丽雅特·布莱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的朋友;
- 总是活得很累的朋友。

你也许是别人眼中的好人,但是只有你自己知道,当个好人有多累。
总是在照顾别人、帮助别人、顺从别人、讨好别人,希望身边所有的人都喜欢你,不然,你就会很焦急。
工作中、生活中,甚至恋爱中,都是如此,你害怕别人受到伤害,所以你总是尽量满足别人的要求,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你把自己活得很累,你努力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人,却顾不上照顾自己。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那么你可以患上了「取悦症」。
这本《取悦症》,分析了三种心态:认知型好人、习惯型好人、感情逃避型好人。
认知型好人,是强迫症般希望周围的人能喜欢自己,如果有一个人没有那么喜欢,自己就会感觉很难受。
习惯型好人,是经常帮助别人、顺从别人,好人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好改变的模式;
感情逃避型好人,是害怕拒绝别人或是对别人实话实说之后,会引发冲突,因为特别害怕那种冲突,所以尽量顺从别人,照顾别人的情绪。
但是,这样的滥好人,对自己是有伤害的,你必须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其他人,而且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好人可以说不,好人也可以表现愤怒,别人未必会因此而怨恨你,或者,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有一些人不喜欢你,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如何一步步改变自己,走出「取悦症」呢?书中给出了一串建议。
第一步,改变下意识说「行」的毛病。 别人提出请求时,如果自己不想,就勇敢地说「不」,或是提出先考虑一下,给自己一些时间,或是提出另一种折中方案,总之,不要下意识地答应。
第二步,学会照顾自己。 列出至少20个让自己开心的项目,每天留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专门花在这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上。

第三步,学会戒掉「认可瘾」。 记录下曾经批评过你的人,记录下你对于他的感受,问自己,这个人对你的不认可是否真的会让你伤心?

第四步,学会分配任务。 列出最近一段时间要做的事情,找出哪些事情是你必须做的,哪些事情你做完会觉得开心或者感觉有意义,其他的事情,就是你可以分派给他人去做的。
第五步,学会「不当好人」。 找几个知心朋友问一问,他们眼中的你,是怎样的,找到哪些「好人」以外的形容词,汇总起来,问自己,如果自己不能当一个好人,那么要当一个怎样的人?重新构建你理想的自我概念。
第六步,学会应对冲突。 学会用呼吸放松自己,学会在自己感觉特别愤怒时叫「暂停」,让自己冷静下来后再和对方沟通,当你掌握了这些技巧,你就不会那么害怕处理冲突。
第七步,学会向朋友请求帮助。 当朋友带着问题来找你,你要学会和朋友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独自替朋友解决问题。反过来,你也要学会向朋友求助,希望他们也可以一起帮你解决自己的问题。
经过这七个步骤,你已经成功摆脱了「取悦症」。你会变成一个更勇敢,更真实,更能照顾自己的人,记录下自己的变化,时时提醒自己,只有照顾好自己,你才能去照顾别人。

07

《番茄工作法图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觉得自己每天很忙的朋友;
- 希望提升工作效率的朋友。

什么是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在 1992 年创立的,那个时候他还是一名大学生,也因为自己常常不能集中注意力,而感到非常非常痛苦。
有一天,他对自己说,我就看一看,我能不能专心致志的学上十分钟?
于是他找来一个厨房计时器,就为自己设定了10分钟的倒计时,结果一试,发现这样一来,自己竟然能专注的学习了。慢慢地,他将这样的方法不断优化发展,最终创立了一整套高效实用的工作方法。因为他使用的厨房计时器是一个番茄的样子,所以他把这套方法命名为「番茄工作法」。

如何使用番茄工作法?

利用番茄工作法来进行工作,其实非常简单,只有三条原则:
第一,从你要做的事情中,选择一项最重要的,作为你当前的工作;
第二,设定一个 25 分钟的倒计时,作为你的工作时间;
第三,工作 25 分钟之后,休息5分钟,这 5 分钟你必须完全放下工作,可以去喝口水、听听音乐或者眯一会儿,总之要真正去休息。
OK,如此循环,你就掌握了番茄工作法的最核心的要点。
是不是很简单?
以 25 分钟作为一个基本的单位,来进行自己的工作,这是番茄工作法最重要的核心之一,我们把这个 25 分钟称作一个「番茄钟」。

除此之外

番茄工作法分成三个部分:工作、记录和计划。
工作时,以25分钟作为一个番茄钟,完成一个番茄钟后,休息5分钟。
记录时,统计自己完成每项任务时需要的番茄钟,临时冒出来的任务,以及被打断的次数。
计划时,按照以往的统计结果,合理设定接下来的任务,把大于 7 个番茄钟的复杂任务进行拆分,同时尝试在列出待办清单时,预估番茄时间。
相信熟练掌握番茄工作法之后,你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一定会有火箭般的提升。

01 到 07,哪本书让你最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