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碌得如同一只陀螺,看电影成为一种奢侈,一时也还没有一本书可以占据我的时间,不过陆陆续续还是看了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波拉的《在某处》是一部孤独和温暖的影片,一个已经离婚的电影明星的生活好像陷入到了某种不可预知的真空状态,他茫然地出席各种招待会,按照某种程式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和遇到的每个美丽女人上床,似乎有一种东西在提醒他这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生活就是如此,他的那辆昂贵的跑车在车河里一如他的失去控制的精神状态一般无目的地奔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有一个镜头是给明星做硅胶头套的,工作人员把硅胶抹在明星的头上,很快,明星的头变成了软体雕塑形状——硅胶不断地往下坠,使得脸上雕塑的“表情”不断地发生变化,电影用了长长的几分钟来“凝视”这个雕塑,如同行为艺术般,面具背后的表情被掩盖,而硅胶的缓缓流动又似乎自有表情,这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有一天他的女儿突然来到了他的片场,女儿像一个异质的存在介入了他的生活,他不得不陪着或者带着女儿到处游走,青春期的女孩敏感而独立,这个明星父亲能够给她许多无法想像的生活,但是,女儿似乎并不满意父亲的那种生活状态,在父亲明星的光环底下,女儿更期待一份真诚的情感,但是,这恰恰是已经程式化般糜烂的明星生活所不能给予的。在众星拱月的生活里,女儿成为唯一一个敢于和能够说“不”的人,唯一一个敢于进入他的内心的人。明星恍惚间发觉有另一种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之外,它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回归生活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章家瑞《迷城》,最早是在北京的南锣鼓巷的一家碟店里听到了电影里的川话,觉得特有韵味,回到杭州才买了碟。电影触及中国城市的打工族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一个城市剥夺农村和凌压农村的时代,以发家致富或养家糊口的名义,城市将自己的发展建立在剥夺整整一代人的梦想和尊严的基础之上,城市里除了大量承担“底层工作”的男性农民工外,还有大量农村女性服务于城市的性幻想和性需求。现在,“农二代”开始取代了父辈的位置,他们的身份却不再单纯,比如,有上了大学的“农二代”。他们的记忆里有了父母辈在城市里遭受歧视和凌辱的映像,而会“遗传”的身份认同问题,会在试图改变自己地位的“农二代”那里得到放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没有采用传统的社会-政治模式来解读这样的一种“代”遗传现象,而是采用了心理学的形式,似乎这样是更电影的:一个大学生的所有奇怪的想象被证实全是精神分裂后的妄想,这样的处理符合电影亦真亦幻的本性,也容易使电影产生离间效应,不过在我看来,章家瑞消解了这个问题的严肃性,把自己的作品做成了弗洛伊德心理学层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