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山东省考生小彦考了650分的高分,自信满满的报考了中央财经大学的金融专业,小彦认为这样高的分数一定会被大学录取,所以,他已经好好规划了整个假期的旅行安排,没想到的是,最后自己竟然莫名其妙被退档了!但和他一通报考该大学的校友小影却以623分的成绩,拿到了央财的录取通知书。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在报考的过程中,自认为分数有优势的小彦只认准了央财的金融专业不服从调剂,而分数相对低一些的小影则在服从调剂一栏上全部打了对勾,结果,一向属于热门专业的金融分数奇高,而小彦又没有服从调剂,校方无奈只能选择退档,小影由于服从了调剂,被顺利的投档和录取。

所以一份录入系统的志愿填报表,既可扭转乾坤锁定胜局,也可就此沉沦跌到谷底,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高考志愿填报有哪些“雷区”,是家长和学生必须避免的呢?

院校之间梯度不合理

一些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设置的梯度太小,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之间,第三和第四志愿之间都只有几分的梯度。

解读:每个学校间应有分数差,最好在10至20分,如果分数差只有5至10分,则两校录取分数线过于接近,可能录取不了。

专业志愿不服从调剂

按照平行志愿的投档、录取规则,一名考生投档到A志愿学校,由于分数较低(刚过投档线)、专业志愿填得较高(都选择学校较热门的专业)、专业志愿不服从调剂,仍可能被退档,而退档之后将无法再投到之后的志愿。

解读:为规避这一风险,很多高校承诺“进档即取”,但必须满足“专业志愿服从调剂”的前提,为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必须谨慎考虑服从调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考虑分数,不考虑兴趣

在实际填报时,有很多家长和考生只以分数为依据,根本不考虑兴趣,导致孩子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对学校、专业不满意。

解读:在填报志愿时,通常要遵守三个原则,一是“实力原则”——按实力进行定位;二是“政策原则”——符合高考政策和志愿填报规则;三是“兴趣原则”——结合实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

重“热门专业”,轻“新兴专业”

面对数以千计的专业,到底选择哪个?大多数考生或家长都会去选择当下的“热门专业”,所以造成了在同一个批次开设这些“热门专业”的院校,出现严重“撞车”的现象,导致分数同比往年一定会升高,使得一些考生会失利于这些专业,出现“退档”。

解读:实际上,专业的录取分数高,一方面与该专业受关注程度高有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门专业”;另一方面也与开设院校的专业实力强有关。所以,不能简单地把专业录取分数的高低与专业的优劣联系起来。比如当下财经类专业在各所院校录取分都较高,但某些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实力却一般,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录取原则是“分数优先”的院校,我们只考虑自己对专业的喜欢擅长度的高低顺序排序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专业级差”的录取原则下,就要考虑第一个专业的录取概率是否能满足,即要兼顾这个专业是否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或是自己能学习的专业),否则在下一个专业录取时,专业级差让考生的分数优势降低,录取概率大大降低,考生退档风险加大。

最后优录君要提醒同学们,毕竟高考这么艰苦的时候已经熬过来了,填志愿这种关键事情上千万不能掉链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