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类作物的细菌性疫病

在贵岭村七斗岭一农户种植的豆角发现有细菌性疫病病叶,豆类的细菌性疫病也称火烧病、也叫叶烧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这病除危害豇豆外,还危害扁豆、荷兰豆等豆科作物。此病危害重的话,产量会下降20%以上。

豆类细菌性疫病的危害症状是怎么样的,如何来识别这种病呢?

豆类作物的地上部分均可发病,以叶部发生多。

1.种子萌芽和幼苗期出现火烧病的症状

种子萌芽抽出子叶时发病,多呈红褐色溃疡状;接着病部可向着生子叶的节或真叶叶柄处,或整株茎基蔓延开,最后折断或苗萎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开花后叶片受害症状

此期,叶片受害初期显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后扩大变不规则形状态。受害组织慢慢干枯,枯死组织变成很薄,而且又是透明状的,病斑四周有黄色圈,还分泌脓状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发病重的叶片,病斑会连片,最后叶片干枯,但是叶片不会自然脱下来,如果下大雨刮大风多,病叶会变成裂状或碎样,之后,迅速变黑,上面的叶会畸形变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豆荚染病症状

豆荚得病,表现出近圆形褐斑,荚中间部分变凹,以后会发展成皱状收缩变小。此时容易把病菌传染到种子上,使种子脐部溶出似黄色菌脓。

如果在空气温湿度很大而且持续时间久时,豆类植株上的茎叶、荚果病部和种子病部会看到有黄色的脓。转晴天数日后,病斑表层会形成白色(也有的黄色)的如薄膜一样形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病是怎么样发生的?

根据上面症状,属于高温高湿细菌性病害,由黄单胞杆菌属细菌引起。病苗可由种子、病残体留在土中越冬,由种子发芽后,病菌危害子叶和其它嫩叶,并生出菌脓,然后遇到下雨天,这些菌脓中的细菌会由雨水传播,有的也会被虫咬伤或农民干活时、或农具传染。传染后从豆植株上的叶片气孔或伤口侵入,以后在一定条件下,会迅速蔓延到植株上各部位。使植株变缩或全株枯死。在我们广东农村夏秋季天气炎热,经常有连续阴雨、雨后骤晴等情况的天气、又或在大雨或大水漫灌淹苗、又高温(30摄氏度)条件下,极易发生火烧病。

豆类火烧病采取怎么样的措施来防治?

1.减少病菌源

首先从减少病菌源头入手做好。主要从四方面控制好病菌传染关:

(1)选对地块来种。就是选择土壤质土地良好,排水良好、地势较高、最好2-3年没种过豆科作物的地来种豆作物。在有些地方农村,选择前茬口是白菜、葱蒜类、水稻或瓜类等的地来种豆类蔬菜;

(2)土地消毒杀菌。选择好地后,及时时进行灌净水闷田,闷田5-7天后排干水,晾地干裂后,进行深翻土壤30厘米,然后撒上石灰粉在地里,接着有晴天的可以日晒一段时间。这个要提前计划好时间来做;

(3)选用无病豆种。现在许多村民自家留种的多,应从豆健朱采种子,有病的种子株一律不能当下次种子用;或市场上选购优良品种;

(4)种子消毒。消费方式有很多在这只说两种:在播种前用35-45摄氏度温水浸种10-15分钟,或用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种1天左右。

这一系列工作非常重要,它不单对此病菌有杀菌作用,对其它许多病虫源也有杀灭作用。

2.加强栽培管理。

(1)适当控制氮肥。施肥时前期少施氮肥,豆结荚以后适当追氮肥;

(2)及时插竹搭架,中耕、除草、培土不伤株;

(3)湿度管理。雨水后检查排水情况,切实加强通风降湿,尽量避免植株直接受雨水淋,不能大水漫灌,尽量保持通风透光良好,发病开始的中心病及时摘除,控制浇水量,浇水时用干净水,以减少病菌传播。

(4)收获下架后,清理田园病残株等。

3.严格控制人为的病菌传染

栽培管理时,生产操作人员(或农民)在做生产工作时,如果手部或农具接触病株后,最好应及时消毒洗净后才可以接触其它健康株。比如有的豆角要做整枝摘心工作时就要注意这些。

4.药物防治

在发病初有中心病株时,喷施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隔10天左右用药一次,连用药喷2-3次,注意用塑料桶装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