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我们在日常看一个课程文案时,时常会发现有的课程销量很高,一下子就吸引人关注了,并跟随着课程的文案一步步往下走,看到最后感觉超值,如果不买这课程就是自己的损失,而且还是限时价,机会不等人,赶紧买了,客户粉丝的行动力十分高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同样的例子换到你的产品上时,这种现象就不见了,用户看了也不会按照你的文案指令去做,宣告的活动参与率还很低,后台有咨询但就是下单率低。。。。。。

这种例子很是让人头疼,你努力打磨的文案,本想着一投出去就成爆棚的趋势,然而却成了夭折的劣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用户的这种的情况呢?用户行动力的高低又与什么相关呢?下面就是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首先在触发一个行为的时候,需要具备这三个因素:动机,自身能力,触及点,这也就是著名的“福格行为”模型框架组成点,也就是只有满足了这三点才能最终产生购买的行为,下面我们开始一一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点:动机

这一步是很关键的一步,动机就是可以直接付出某种行动,获得最佳的回报,就像生病,不想被疾病折磨,就立即想去打针吃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我们常说的洞察用户需求,挖掘痛点,就是寻找用户一定会为此而行动的动机,那么如何才能激活这种状态呢?那就是能实实在在的解决目前的困境,从而获得好处。

我们都知道人类都有着某些特定的欲望,而且几乎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而这些欲望就是直接导致这些行动的根源。也是最佳的动机点。
如避免劳累,希望享受愉悦的生活
让自己衣食无忧,有美食充饥
免于恐惧,没有痛苦与危险
希望永葆青春,永远有活力
获得社会的认同,被人尊重
能够照顾和爱护自己的妻子和家人
看到着这你应该明白了,想让人行动起来的动机就藏在这些需求点里面,满足他们的需求,就是激活动机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点:自身能力

虽然你激活了他们的动机点,但是用户也可能不会去行动,因为这得需要有自身能力作为支撑,整个过程你不能复杂化,每个环节都必须简单易行,如果门槛太高,自然就会降低积极性,甚至会放弃。

曾经有个团队做过一个实验,深刻的阐述了这一点,他们向顾客提供一场免费试吃的活动,实验分为两组,一组有6款果酱可以吃,一款有24种果酱可以试吃,吃完就可以随意购买了,但结果就让人很是信服了,那就是大都数人都选择了只有6款果酱的那一组,而24款的那一组只有极少数的人购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因很简单,24款虽然口味更丰富,但是数量很多,无疑给消费者增加了选择的成本和决策的成本,选择的太多,反而造成盲目,最后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只有6款的果酱,因此降低门槛,提供足够的需求动机之后,还得行动起来很容易。

三:触及点

有了动机,和降低了行动起来的能力门槛,接下来就是判断用户在什么时刻更喜欢看到这样的内容了,在什么样的心情下更容易下单了。
在合适的场景下,如在高速公路上,喜马拉雅就打出了一句:路上堵车,听喜马拉雅。
在情绪上焕发新的心情状态,解决当前的苦闷状态,X直播软件就打出了:煲剧累,游戏累,不如直播迷人醉等。
总结就是无论通过外部还是内部的触及点,都是最终刺激用户付出相应的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了,今天要介绍的到此先告一段落了,我是苏晓,社群空间站站长,新媒体多平台写作者,想了解更多商业 社群 营销等相关的知识点,记得关注我哦,我在这里等着想了解更多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