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电视剧《都挺好》播放后,大家都在谈论原生家庭的事情。

因为社会历史的原因,我们的上一代父母中很多人对儿女的教养方式是比较原始粗暴的,这导致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的情感伤害,长大成人后仍然桎梏于这些历史伤害中。

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害怕自己重蹈覆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动手。

小时候被父母过度控制的孩子长大后,发现自己不经意间变成了新一代的控制性父母。

小时候叛逆的孩子,长大后,害怕自己的孩子也会叛逆。

这种对原生家庭的思考让新一代父母感到忧虑,我的原生家庭关系恶劣,现在我有了孩子,我能够给孩子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吗?
其实,要说原生家庭是否真的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我想这部电影的女主角最有发言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风雨哈佛路》是根据哈佛毕业生丽兹·莫里的真实经历改编。

丽兹出生贫民窟,父母都是瘾君子,父亲失业贫穷,母亲患有精神疾病。

小时候,丽兹没有得到一点来自家庭的温暖,她不仅需要养活自己,还需要照料形同废物的父母。

她的母亲会偷她的钱、卖家里的电视机、衣服,一切可以换钱的东西来满足毒瘾。

虽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丽兹还是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直到政府发现她的父母的情况,认为他们没有抚养丽兹的能力,将丽兹送入了收容所。

在收容所里,丽兹虽然不再受到来自家庭的困扰,但是,作为新来者,她又成为同伴欺凌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欺凌一直延续到15岁她走出收容所为止。

但这还不是厄运的结束,在这个繁华的城市,丽兹无家可归,她只好和朋友在街头流浪,以乞讨为生。但即便是在乞讨中,丽兹也没有放下手中的书本。

17岁时,丽兹的母亲去世了。她心灵上的家也终于真正的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绝望中,丽兹知道,如果自己不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命运永远会压迫着她。而她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就必须去读书。她知道只要有机会,她有能力读好书。

于是,她开始直面应对命运的打击。她四处寻找可以接受她的高中,说服校长给她一次机会,让她读书。

她成功了。她有了读书的地方,于是开始疯狂地学习,她一年修10门课,用2年时间修完4年高中课程,还获得了全校第一的成绩。

在学校奖励优秀学生到哈佛大学参观的途中,她的老师告诉他们,进入哈佛的都是普通人,只要努力,你们也能办到。

于是,丽兹下定了决心,要进入哈佛。

要进入哈佛,她不仅要有好成绩,还要有钱交学费。二者对她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读书,是她自己可以解决的事。但是怎么拿到学费呢?后来,她发现了《纽约时报》奖学金,在上千名竞选者中,有六个人获得了奖学金,而她正是其中一名。

真实的丽兹·莫里现在怎么样了呢?她成为了全美著名的演说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生于这样的原生家庭,丽兹可以有无数借口放弃,顺从于命运给她安排的惨淡人生。但是她没有。她的父母没有给她安全感、没有给她该有的爱护、没有给她蒙台梭利的教育,但是丽兹活出了自己生命的色彩,她是自己命运的掌握者。

按照原生家庭的影响理论,一个原生家庭恶劣的孩子,一般情感上是容易出现偏差的。她要不然就是过度依赖情感,要不然就是变得冷漠。

但是,丽兹·莫里既没有变得迷茫,也没有变得冷漠。她的童年只有一个词在鞭策着她:生存。

她没有瞻前顾后地去想家庭给了我什么,没给我什么,却一直认为自己很幸运。她认为自己的父母很聪明,只是毒瘾剥夺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生活能力。

她说,我非常幸运,是因为我心里所有的安全感,从身体中被抛弃,所以我被迫向前看,我必须向前,没有能后退的路。我到了一种状态,好吧,我要尽我所能的工作,看会发生什么。

她还说:生活很美好,像个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有育儿意识的家长都会买育儿书籍来阅读,而大部分育儿书籍都会告诉你,父母的教养对孩子的一生有多么重要。

显然,丽兹的经历却让我们意识到,最终能够创造生活的,还是孩子自己的力量。认为自己能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多少有点过于自负。我们做多能够让孩子有个好的开始,至于中途如何,影响他的因素千千万万,我们不可能全部置于掌控之中。

在《教养的迷思》这本书中,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的研究也否定了父母的教养孩子人格发展的绝对影响作用。不得不说,这对在追赶式育儿这条路上焦虑不安的父母来说,这种观点起到了镇定作用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完全没有发挥作用。好的家庭氛围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滋养和能量源泉。

但是,我们也无需过度强调这种作用,不用因为别人做了,自己没做,就感到焦虑、内疚,觉得对不起孩子。

尽自己的力量,也相信孩子自身的发展力量。我们能做到这个,就够了。

喜欢这篇文章,更多教育启蒙类优质文章,记得关注“新妈成长笔记”,请帮我点赞、留言、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