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黄莺 通讯员 王芹 周炜玮

每一年的头伏,早上8点,位于杭州上城区章家桥公交站边的一家“夏日”小铺就会出摊,摊主是顾忠根顾大伯,今年81岁。

这个不会被城管取缔,反而有30多位志愿者强大后援团的小铺,有个很美的名字——“最美凉茶铺”,这也是杭州历史最久的公益凉茶摊,每年的头伏出摊,出伏收摊。

都说生活需要仪式感,而茶摊就像是杭州盛夏的仪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今年的茶摊出摊了,戴帽子的就是顾忠根顾大伯。凉茶摊的背景新添了很多过往的老照片。)

很多杭州人入伏的仪式

是从一口有着独家配方的凉茶开始

小铺去年由美院学生帮忙,重新做了设计,以绿色为主打色,还有小黑板写明了茶摊里的原料,除了茶叶,还有六月霜、桑叶、人丹等等,这是顾大伯一家自己创的“配方”,喝下去有点温热,回味带着点清凉和甘甜。

穿着背心的志愿者葛国炎说:“这个茶对喉咙很好的,很多老人每年都要来,用大可乐罐子接一大罐子,能喝上一天。”这样的老人会从丁桥、建国北路赶过来,后来老人们走不动了,还有儿子们会坐着公交车过来,就为了接一罐子茶水回家,给家里的老人喝。

我问:“这是老人们的夏日仪式感吗?”

葛国炎想了想说:“总还是要凉茶品质好,不然也不会大老远来了。”

上午,虽然时不时下着雨,但是凉茶摊前一直断断续续有人来,周边熟悉的人路过喝杯茶,都要来和戴着渔夫帽的顾大伯打声招呼,“大伯,今天入伏呀,谢谢你的茶!”

有些不知道凉茶摊是公益免费的人,会好奇或是一脸疑问地张望,这时候志愿者就会走上前去介绍:“这是免费的,喝一杯吧,解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小哥走过路过在隔壁摊上买了包子,正好来杯凉茶。)

外婆家的大水缸

爸爸带来的茶叶与六月霜

茶摊里有这些故事,何止一口茶

说起凉茶摊的具体岁数,就连顾大伯自己都要摇摇头,“我外婆手里传下来的,当年还在清泰街的时候就有了,具体哪一年我不知道了,但是岁数比我小一点,75岁差不多。”

他记得当年外婆在下仓桥开了一家杂货店,夏天好多人都会来讨一口水喝,外婆就在杂货铺的摊子边摆了一些凉白开,口渴的路人自己喝。

外婆家的“开水铺”还是个大水缸,里面有4个毛竹组成的水杯,就是电视里老底子那种带着长柄的毛竹筒。走过路过的行人都可以舀来喝,全是免费的。

那是老人家的心意,顾忠根说:“我是从我妈妈口里听到的,外婆说杂货铺在街坊间的口碑好,生意才好,要多谢谢邻里街坊的照顾,这样的水缸也是给街坊们提供方便,都是心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012年的凉茶摊,老图来自本报资料。)

后来,顾大伯的爸爸妈妈接下了这个“一点心意的凉茶铺”,“我爸爸妈妈在清泰街摆了一个馄饨摊,附近有个生意很好的面馆,面馆里没有水喝,有时候大家都喜欢到我们的摊子上讨口水喝。”

于是顾大伯的父母也在摊位前提供免费的白开水,后来白开水里为什么有了茶叶?多亏了顾大伯的父亲。

“我爸爸在临安电子设备厂做喷漆工,他手艺好,也会帮当地人做点油漆活,大家为了感谢他,就送了自己种的茶叶来,我妈妈想了想,觉得这些茶叶泡茶可以免费供给路人。”

顾大伯记得很清楚,那一年是1977年。凉茶铺里真正有了茶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这是凉茶摊上的老照片,一年年不一样的顾大伯和茶摊,还是同样的茶。)

再后来,茶水里的“内容”就越来越丰富了,里面还有了桉叶、白菊花、陈皮、肉桂、六月霜的配料,这是顾家凉茶铺的独家配方。

这里,一定要提一下六月霜,如果不是顾家凉茶铺,“六月霜”这种清热解毒的药材现在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顾忠根家的茶摊为什么会有这种药材?还是得说到顾大伯的父亲,“那个时候,我爸爸在临安,当时村里一般的农民要请个油漆工来帮工,是吃不消那个价格的。”顾忠根说自己的父亲是出名的热心肠,大家找他帮忙,他都答应的,“我爸爸每次从临安回家,都会带着当地人送的六月霜,数量还不少。”

顾忠根说起父亲,笑得很自豪,“老底子杭州人都爱在夏天吃六月霜的,夏天药店里卖得很快,很多人买不到,但是我们家的六月霜都堆成山了。”于是顾家凉茶铺里,就多了这味“六月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当年的老茶摊。)

42年里,有过孤独的坚守

他的小确幸,你可懂

如今顾忠根接手公益茶铺已经足足42年。他曾经说,要把茶摊开到自己92岁,为什么是92岁?“我的爸爸就活到了92岁,我觉得我也能把茶摊开到92岁。”他朝着我笑。

“我妈妈在的时候,有段时间来喝水的人真多,烧10多壶水都不够喝。”他回忆,当时他还在上班,夏天一下班就要回来帮妈妈烧水、冲茶、洗杯子。

后来家里的老人都走了,他一个人坚守着这个夏日的凉茶铺。

没有一次性的杯子,他就用搪瓷杯,一个人喝过了,他就去仔仔细细地洗杯子。

一个人烧水,早上4、5点起床,守着炉子安安静静地等水开。

看着人满头大汗地来,又一脸感激地走开。我问他,这么多年,守着凉茶铺,最开心的是什么事,他说:“大家都认得我,走过来走过去和我打招呼,你就是那个开凉茶铺的顾大伯。然后,我点头,是的是的。”

那种小小的幸福感,闪耀在老人脸上的每一个皱纹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来自凉茶摊上的老照片。)

后来,周边的居民、长明寺巷社区和小营街道的社工都来帮老人“守”住这个凉茶摊。邻居吴菊珍是藏在幕后的主力,每天早上3点就起床烧水,要烧满满两大桶,让水自然晾干,早上8点多再烧一桶,3桶水拼在一起,才有了上午喝到的入口温热适中的茶水。

年龄最小的志愿者周正豪12岁,今年正好是本命年,他每年都会捐零花钱来帮着顾爷爷买茶叶和菊花茶,今年他捐的200多元零花钱都是做家务攒下来的,“洗一次碗2元,扫地加拖地是3元,做早饭工钱最高,有5元钱。”他回想自己赚钱“方法”的样子可爱极了,外婆在一边说:“我和孩子外公都一直是凉茶摊的志愿者,孩子也是一直跟着我们来帮忙的。你说他是喝凉茶长大的,也可以。所以也要回馈一点爱心给茶摊。”

还有泰隆银行等小营街道新联分会企业,也默默地捐赠一次性茶杯、茶包等等,用自己的方式为杭州这份夏日“仪式感”的生长出一份力。

我再问老人,现在你坐在凉茶摊看大家来喝茶,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他又笑:“大家高兴,我就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