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春秋初期,因平王东迁,周室威望一落千丈,以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一去不返,整个天下一时无人有能力维持往日的秩序。诸侯国的公子们蠢蠢欲动,纷纷夺权,华夏大地到处上演着叛逆弑君之事,伦理、亲情在权力的争夺中一次次被扭曲、践踏。《左传》一开始就讲述了郑庄公、共叔段和武姜之间兄弟相残、母子反目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郑庄公是春秋初期颇有作为的一代枭雄。庄公往上,两代郑国君主都有不错的名声。他的祖父郑桓公曾任周幽王的司徒,颇受百姓爱戴,却不幸在犬戎之乱中殉国,世人为之惋惜。他的父亲郑武公担任周王室卿士,并护卫周平王东迁有大功。

郑庄公继承了武公王朝卿士之职。在郑国,他是一国之主;在成周洛邑,他是天子最倚重的臣子。不论是励精图治使郑国更加强大,亦或是辅佐周室再次中兴,都足以使郑庄公芳名永传,得到不输于祖、父两辈的名声,如果上天眷顾周室,他甚至有机会成为比肩周公的圣贤。但是共叔段和武姜这两个人的存在却让郑庄公不得不走上了另一条枭雄之路。

①祸乱的根源-武姜对小儿子毫无缘由的偏爱!

共叔段是郑庄公的亲弟弟,名段,比庄公小三岁。他们共同的母亲武姜,是郑武公的正室夫人。郑庄公自己的名字叫寤生。为什么会取这个奇怪的名字?一种说法是,庄公是武姜睡觉的时候生下来的,因而惊扰到了武姜;另一种说法是,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因而让武姜备受折磨。总之,武姜不待见庄公,她更喜爱次子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庄公寤生

偏爱,其实每个家庭里都或多或少存在,但是在君主的家庭里,因为权力的存在,偏爱的恶果便会成倍放大,最终达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武姜偏爱共叔段,自然希望段成为太子。在郑武公去世前她就多次提出要废长立幼,立段做太子,不过武公没同意。可能他认为庄公确实比段更适合当君主,也可能因为周幽王废长立幼导致身死国灭,所以他不想在郑国冒险。

庄公成为郑国国君后,武姜非常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小儿子一直听命于那个一出生就不讨她喜的寤生,她想方设法要让段得到郑国国君之位,郑庄公即位没多久,武姜便来为段请求封邑(“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姜

和以往一样,庄公显然又一次感受到了母亲对段的偏爱,他早已经习惯了,但是这一次有点不同以往,政治上早熟的他敏锐地嗅到了其中隐藏着危险的气味。制地,位处要冲,地势险要,一旦有人据以作乱,将难以收拾。庄公刚即位没多久,武姜不关心他的国君做得怎么样,却急着为弟弟请封制地,难不成是想……

庄公心如五雷轰顶,他本以为成为国君以后,母亲会对他另眼相看。然而没想到,偏心彻底蒙蔽了武姜的双眼,她只觉得自己的小儿子受到了委屈,却全然不顾及老大的感受。庄公看着母亲殷切的眼神,心里五味杂陈。

其时郑庄公不过十来岁,为人处世还仍需要磨炼,面对母亲看似合理无法拒绝的请求,虽然内心知道绝对不可以答应,但是一时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只能搪塞为“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虢叔是在制地死的,这个地方不吉利,让弟弟封在这里不太合适,其他城邑我都答应。

虢叔死在哪儿有什么吉利不吉利的?哪个大城没死过大人物?而且当初就是郑武公把东虢给灭的,虢叔不死郑国还得不到制地呢。

武姜自然明白这与吉利与否并没有什么关系,但一方面,她从中听出了郑庄公拒绝的决心,另一方面,明白归明白,但庄公仓促间所说的对弟弟的关怀之语也让武姜有些心软,毕竟庄公只有十多岁,其仓促间表现出的对弟弟的关怀应当出自真心。另外,封地不吉利的理由也确实让她有些膈应,于是武姜退而求其次,为段请得京邑。这是一个规划建设各方面都堪比国都的大城,郑段从此又被称为“京城大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邑规模宏大

②偏心眼的母亲很疯狂也很愚蠢

武姜为段请封制地,到底是郑段授意撺掇武姜还是武姜自己的意思?这等于是问,一开始就有取庄公而代之想法的是郑段还是武姜?

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里,是共叔段撺掇武姜向庄公请封的。不过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郑武公十年,取申侯女武姜,十四年生庄公寤生,十七年生大叔段。”郑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庄公即位,此时庄公才十三岁,段不过十岁左右。

虽然十岁的小孩也有可能存着坏心思,比如晋灵公十来岁就欲置赵盾于死地,卫宣公的儿子公子朔很小就会搬弄是非说坏话,但是恐怕不会有那么深远的谋划,甚至共叔段此时未必就存有谋逆之意。

从武姜一开始希望立段为太子,到最后共叔段准备起兵时,武姜答应在国都“启之”,即做内应打开城门,这样看来,武姜是一直怀着废庄公立段的心思的。

那么,武姜有没有为庄公考虑过?也许有,但对段的偏爱让她忘记了庄公也是他亲生的。也可能她把这件事想得太过简单,认为只是把两人的位置调换一下,段做郑君,寤生做臣子,其他一切照旧,不过在现实的政治中这是不可能的。

依庄公的性格,郑段和庄公本可以兄弟和睦。然而武姜对小儿子的偏爱最终毁掉了一切,在其策划和纵容之下,郑段在国都内暗递消息,结交大臣,在京邑则招兵买马,勾结诸侯,走上了一条叛乱的不归路。

武姜对庄公的偏见到了什么程度呢?她不仅无视庄公的感受,甚至想当然的以为庄公是个蠢货,远远比不上自己的小儿子段。

本人以为,武姜甚至可能都不认为自己打算废掉庄公立段为国君的谋划属于谋逆,也不觉得年少的庄公会对他们有所防范。可以这么说,武姜可能对庄公的偏见已经到了完全无视其任何想法和举动的地步,以至于对于庄公的防范之举和秘密筹划毫无察觉。

③以国运为代价-孤独的郑庄公的反击

然而郑庄公显然不是武姜所想象的那样是个蠢货,反而非常聪明,他有着高度敏感的政治嗅觉。他知道,自武姜为郑段请封之日起,他与郑段的兄弟之情就彻底告一段落,与母亲的母子之情也岌岌可危。一步走错,可能就一步踏入深渊。

自此,年少的他就走上了一条隐忍之路,一直隐忍了二十二年,从一个年少君主成长为一代枭雄。这二十二年,他秘密筹划,暗中经营,将局势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武姜和共叔段对此毫无察觉,一直误以为庄公对他们毫无防备。

他都做得很完美,一切就绪后,“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庄公准备了二十多年,却发现对手竟然如此弱小,他不禁为武姜的偏爱感到可笑和愤怒,段哪里比得上我?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庄公发誓言

在此件事上,世人多看到的是郑庄公的政治智慧,为庄公的隐忍和高明策略击节赞叹。然而事实上,此事对庄公的性格乃至郑国的国运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在武公的经营下郑国已经蒸蒸日上,郑庄公接收的是一个强盛的郑国,而此时的晋国、楚国、齐国和秦国四极强国却因各种缘由而有所蛰伏,如果庄公不是将精力集中在狗屁倒灶的家事上,其成就当不仅局限于春秋小霸,庄公为此错过了郑国在武公时期扩张的良好势头,间接造成了郑国在春秋时不得不在晋楚争霸的夹缝中苟活的悲剧。他甚至懈怠了天子那里王朝卿士的职责,让周平王对他颇有怨言,打算把他的权力分给虢公,也为以后周郑交恶埋下伏笔。

其次,庄公是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长大成人,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忍实际上已经让庄公的性格产生扭曲和矛盾,这体现在他对周王室和继承人培养的态度上。

春秋礼教的核心是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郑庄公首先在“为子尽孝”上出现了矛盾,一方面发出“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另一方面却觉得这样做不符合礼法,最终掘地黄泉,母子相见。

对于周王室,郑庄公出现了同样类似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尊王崇礼,另一方面却做出“周郑互质”、“繻葛之战”等严重损害周王室威信的事。郑国本是借天子之名行事,降低周天子的威信使其失去了以天子之名命令他国的最大政治砝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郑繻葛之战

郑庄公在继承人培养上也出现了矛盾心理,他早早的选定老大公子忽作为继承人进行悉心培养,但基于自己早年的经历却不忍其接触政治上的阴暗面,平日里也总是很注意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以至于绝非庸才的公子忽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幼稚病,竟发出“在我而已,大国何为”的幼稚言论,导致在叛乱发生时处于外无强援、内无心腹的尴尬境地。

庄公对自己偏爱的小儿子公子突的安排也出现了矛盾心理,一方面吸取自己弟弟的教训,知道其可能是郑国的祸乱之源,做出了让“突出居于宋”。但另一方面,采取的措施却优柔寡断,也仅仅是让“突出居于宋”,这样的措施显然不足以消除隐患,庄公自己都哀叹“郑国自此多事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子忽

事实上,本人以为:以庄公的智慧和能力,本无需付出二十多年的隐忍,庄公当时的心理可能是一定要在母亲武姜面前证明,他比段要强得多,武姜的偏爱是错误的。然而二十多年的隐忍足以改变很多事,甚至对人的性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庄公知晓自己的隐忍会以郑国的国运为代价,不知作何感想。

结语

也许,庄公一直到死都在想这个问题:到底为什么母亲偏爱段,单纯的是因为自己的出生为母亲带来了痛苦么?这个问题可能武姜自己也不明白。

被偏爱的孩子会侍宠自傲,而被忽视的孩子则会心生怨恨,两人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不公的种子,最终结出的必然是悲剧的恶果!

虽然郑庄公凭借能力最终成为“春秋三小霸之首”,郑国也因此盛极一时,但事实上,郑国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扩张时机,这也是武姜对小儿子偏爱所带来的恶果。

多少年后,隋朝独孤皇后同样偏爱小儿子杨广,并最终成功废长立幼。事实同样证明,被偏爱的孩子因侍宠自傲而难以经历风雨,在几经挫折之后,杨广意志消沉,最终丢掉了隋朝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