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生来就要接受磨难,有的人生来就要快乐幸运!同样时生而为人,为何有的人是“生而为人,我很幸运”,有的人却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也许这一切从未有过答案,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将它推到命运身上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评拍摄手法的“画龙点睛”之用

影片《何以为家》是由黎巴嫩女导演娜丁.拉巴基指导的剧情片,与其说它是纪录片,倒不如说它是更贴近现实的真实纪录片。故事刚一开始,就是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起诉自己父母的场景,导演以倒叙的手法展开,让人们对这个故事充满了好奇与探知心理,接下来,完整的人间失格向我们展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角扎恩的生活背景,妹妹生理期不敢告诉父母的“残酷原因”

小男孩扎恩是黎巴嫩贫民窟的孩子,十二岁的他为了生活早早出来打工,一家人挤在一个破旧的房间生活。在这一部分里展现的种种悲惨日常,看起来离我们很远,可实际上它就是中东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扎恩很爱自己的家,然而贫困与动乱让他们每天在生活的泥潭里俞陷愈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扎恩的十一岁妹妹生理期来了,扎恩不敢告诉家里人,因为这样会让家人觉得女儿长大了,到了可以卖给别人的年龄,残酷且现实。导演在这里大量全景别镜头的环境展示,再辅以细腻的中近景神情描写,极为真实深刻的展现了这个家庭的生活状态,将现实的残酷挥洒的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扎恩的转变过程,为何不顾亲情选择与父母正式决裂?

当扎恩得知自己的妹妹嫁给别人难产而死之后,愤怒却又无能为力的逃离了家门,一个人流浪。在扎恩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充满着污言秽语、欺诈勒索、犯罪暴力等行为,而他也不得不以此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走投无路的他被一个单身母亲黑人女工拉希尔收留,全剧唯一的温暖,便在此照亮。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在这里用暖色调的光线,柔和表现出三人在一起的和谐与温暖,送上全剧唯一让人报以微笑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快乐总是短暂的,拉希尔因为签证问题被抓了起来,就剩下扎因和拉希尔的小孩两个。一人尚难自保,两人怎得求生,尽管扎恩带着小孩子做了一次又一次尝试,可现实告诉他们,这样活不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扎恩答应了将孩子卖给人贩子,这里有一段扎恩带着孩子在街上的故事。导演在这里大量运用主观镜头和中近景特写,将扎恩的纠结于绝望一丝一毫的体现出来,使剧情变得极有感染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扎恩的父母并非“生而不养”,只是他们“无能为力”

如同扎恩母亲说的那样,处在一个政治混乱、经济崩坏的环境下,最底层的人被社会环境蹂躏的毫无还手之力,他们也爱孩子,可他们力所不能及。扎恩的父母,只是一个缩影,正如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名字“迦百农”释义一般,他们,是这个混乱无序之地的最基础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的结尾,扎恩拿着卖孩子换来的钱去办护照,他想要逃离这里,可惜,他连笑都差点忘了。一个定格的特写笑容,让人的眼泪夺眶而出,他,只是个十二岁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