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一直延续至今,黑人和白人的融合是美国历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为此他们付出了南北战争中无数的鲜血和教训,才换来今天的生活。约翰.李.汉柯克指导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弱点》,用比较轻松的视角展现出来一个黑人孩子和白人家庭之间的隔离与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型一家人

电影中所塑造的黑人男孩儿“迈克”是一个内向憨厚、懂事却又脆弱的形象,而他在影片中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守护者”的精神,一个出生在混乱的黑人区的孩子是如何养成这种美好品质,这是颇为值得品味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迈克的生活背景;强壮外表形象与胆小内向的性格,造就强烈反差的原因

故事中对于“迈克”的幼年时期所述不多,只有寥寥几笔带过,但是我们却能从中间得知一些很关键的信息。首先是“迈克”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是黑人,母亲吸D且是J女,所以导致迈克生下来的时候连他父亲是谁都不知道,有很多兄弟姐妹,却都一一失散,不知去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他只能在一个又一个的寄养家庭度过,却都因为种种原因将他抛弃,而对于这种生活状态和迈克性格的矛盾状态,导演在剧中只是略有提及。就是迈克母亲在他小时候每当他遇到不好的事情都会捂住他的眼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片败笔之处,这一点导致此片难以成为“经典”

在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导演对于故事的把控。男孩迈克的性格是影片中故事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但是导演却将这种性格的养成一笔带过,显得有些牵强和意犹未尽,如果多增添一些迈克和母亲小时候的生活回忆,这样就会使故事更有逻辑性,也让迈克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吸D且是J女、黑人的身份受到歧视、数次被寄养家庭抛弃,然而迈克却为何“出淤泥而不染”?

因为迈克在人生灰暗的时刻遇到了一位白人“母亲”,她将一个人走在路上淋雨的迈克带回家中,后来更是关心起迈克的方方面面,直到最后合法的收养了迈克。在这之中大部分认为是白人母亲的性格善良,以一种“圣母”的形象挽救了迈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笔者认为促使她这么做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她是一个母亲。片中的陶西太太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通过一些家庭生活场景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的家庭很和睦、很幸福。而正是这种家庭的幸福使得陶西太太对于同样是孩子的迈克展现出来一位母亲的伟大和母性的光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她是一个母亲,她理解孩子有父母呵护长大的幸福,也更加理解一个孩子没有父母的无助与孤独,所以她才会很坚定的决定收养迈克,即使他是一个黑人男孩,母爱的光辉是不分种族和国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陶西太太去找迈克的母亲时,她们两人之间有一次简短的交流,就是关于迈克小时候的事情。通过迈克母亲的讲述,陶西太太理解了迈克母亲,因为陶西太太同样有孩子,她理解迈克母亲无力抚养孩子时的痛苦。

这里有一个小细节,就是陶西太太听了迈克母亲的叙述之后,由原来的分坐转而做到迈克母亲的旁边,紧紧握住了她的手。这也正是两位母亲相互理解的一种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体而言,以母爱作为这一切故事发生与推动的原因更显得合理且温暖,但遗憾的是,导演并没有在这方面大费笔墨,让人忍不住觉得有些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