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的电影是美国电影《叫我第一名》,这是一部励志而又温暖的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

看到这部影片不禁会想起《阿甘正传》,在拍摄手法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阿甘正传》中采用了叙事、连续、交叉、重复这四种形式的蒙太奇拍摄手法,而《叫我第一名》则主要运用了叙事和交叉式蒙太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影片开始,就以主人公布莱德幼年时期出场,接着转换到现状——单身,且正在找一份教师工作。在影片中,以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述情节的发展,并不断穿插幼年时期的片段,观众通过这种拍摄手法,清楚了故事的发展脉络,以及委瑞症的来源、童年的经历和为什么“我”这样执着这样热爱“教师”这份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人公为什么不像其他身有残疾或者其他委瑞症的人一样失去希望,碌碌此生?

原因如下:

1. 自身的想法

2. 家人的支持与鼓励:母亲、父亲、弟弟

3. 成长路上的善意

4. 恋情的有所归

从影片中插入的童年片段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怪声”初现,布莱德遭受着来自父亲和学校的冷遇

最初,由于医生诊断错误,没有任何人甚至是布莱德的爸爸妈妈都没有意识到布莱德的“病”,当然,还有学校的校长、老师、同学。小小的布莱德一方面忍受着自己的“怪”而无法自控,一方面遭受着来自父亲和学校的冷遇,虽然母亲并未差别对待自己,可自己的“怪”却为母亲平添了许多的困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想吧,小小的布莱德,要面对更爱弟弟的爸爸,为自己操碎心的妈妈,老师和同学异样的眼神和哄笑以及想学习却无法专心学习……)

上课时小布莱德又发出“怪”声,老师让他站到讲台前,严厉的批评了他,在他向老师说自己不能控制后,老师不相信他,还让他为不属于他的错误向所有人道歉并保证自己再也不犯。看得人不禁心痛,老师也好校长也好,全部都不相信布莱德,甚至是,自己的爸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是最纯真的,渴望真理与爱,我们愿意讲真话,可是这时候,却总被质疑。“I can’t”当别人询问布莱德能否自控时,他总是这样回答,然而无人信他,除了他的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不相信他,老师不相信他,同学不相信他,母亲却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儿子

当他受到质疑的时候,他的妈妈始终相信他,为他辩驳反问校方,不止如此,还为他跑去图书馆借阅医学书籍找到了布莱德“怪”得原因,保护了布莱德的幼小心灵,告诉所有人,我儿子没有说谎。父亲那时已经再婚,得知消息,终于对自己曾经的言行悔过,但儿子,却不想再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妈一个人四处兜售衣服,养活他和弟弟,所幸,布莱德的弟弟活泼温良待哥哥极好,而母亲这时也没有闲着,带着布莱德去教堂向同患的人去请教如何“正常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相信他,弟弟相信他,女朋友相信他,家人的力量使布莱德永不妥协

可是亲眼见到后却发现,那里的委瑞症患者都已经丧失了“正常生活”欲望,其中一位患者的母亲甚至劝告布莱德的妈妈让其辍学。人们都放弃了,“我”,决不!为此,她带着儿子火速离开,她不会让儿子接触这些“毫无希望”的家伙。所以布莱德12岁时说“他们向委瑞症妥协了,我永远不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试问,这样一位母亲教导的两个儿子,能不向上么?所以,弟弟对待哥哥如常人甚至更甚,而哥哥在委瑞症“阻挡”下依旧向前。这是来自家人的力量,而影片中也通过种种,布莱德在学校的好学与坚持,与“绝不妥协”的言语向观众展现了其个人的思想、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论是第n+n次找工作,在网上搜寻伴侣见面并不断加深彼此感情,虽然内心对自己的症状产生过犹疑,女朋友的爱令他继续坚持,这些全部都是不妥协的布莱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莱德为什么能够一直有动力在校读书,为什么想当老师?

一次转校的校长邀请他参加音乐会问了他几个简单的问题。这位校长,给了布莱德尊重、理解、爱。同时,也在小小的布莱德心里埋下了“当老师”的种子,给童年的他树立了好的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论是弟弟妈妈,布莱德的朋友、校长、同事,哪怕是丝毫不介意他“怪”的女朋友又或是他教导的孩子,他们给予布莱德的是世界上最平常也最珍贵的东西——爱与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假如在人濒临绝望的过程中遇不到世间的善意,人,真的难以存活,难以坚持。有人相对幸运,像布莱德,自己有一定的意志,又遇到了“好人”;有人不幸,生活难熬,可能还会遇到很多“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恶”并非大恶,可能是一个冷漠的眼神或者只言片语“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我们不知道别人的人生经历了什么,莫要妄加揣测,或许一个无意之举,就是压死对方的“最后一根稻草”:生而为人,人艰不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从不相信、斥责到得知真相后的悔恨和弥补,父亲的转变成为布莱德成功的“助推器”

影片中,父亲的角色是最最隐晦的,也是特别的、重要的。如果说那些没有给布莱德机会的人是恶人而给予他善意与观怀的是好人,那么父亲,则是—知“恶”而“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其实,“恶”和“善”都是种子,会发芽,很难让人轻易释怀,父亲后来虽然做了很多,为儿子介绍工作,去考点申请“开独间”,布莱德还是觉得父亲并不以他为傲,而是嫌弃他并在烧烤时和父亲发生争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影片接近末尾,父亲出现在学校为儿子提到的“书柜”出力,这时,父子之间并没有说什么“对不起”“我原谅你”,而是布莱德突然激动地向孩子们介绍“这是我的父亲,科恩”,这是一场无声的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从头到尾,不论是孩子们、教书校长、母亲女友等人的爱都表现得直接,与其不幸的各种遭遇进行了强烈的对比,爱与白眼,沮丧与兴奋,只有“父亲”,塑造的隐晦极了。这是影片的一种深层的含义——人文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首先是人,拥有人权,你无权以任何名义伤害他,你有权利有义务爱他,“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并非因你而来”,父亲从开始对儿子“怪”的种种过激反应和言语行为上的冷漠带给儿子心灵上的缺陷终于弥补。而布莱德的人生却始终精彩的谱写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点是,影片没有过多的呈现“惨”,这和许多励志片是不同的,这部影片温情,充满笑声与感动,似乎平平淡淡,却实现了影片中主人公开始所追求的“正常的生活”。并非无脑,恰恰是对生活的透彻理解才能以这种浓暖淡悲的色调描绘影片,无论何时回看,都会为平平的生活注入淡淡的暖流。(最后附上一张真实生活中的布莱德和妻子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