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也是丧权辱国的开始,英国最多出动了不到两万人,以当时中国的人口,或者说清政府的军队总兵力超过80万,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但最后清政府还是向英国人投降了,割地赔款,对于失败的原因,有三种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种是民族论:全面战争是民族主义国家才能做到的,只有在一个国家现代化以后,才能形成民族主义国家,而清政府还是家天下的统治结构,朝廷是满人的,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谁做皇帝都是一样的,他们在意的是几亩地几间房,娶妻生子,熬过一次一次的饥荒,忍受猛于虎的苛政,对于清政府在跟什么人打仗并不关心,而且还有平民为英军带路,搬运兵器的情况,有酬劳的那种!中国真正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是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所以抗日战争是中国第一次对国家力量做了最大程度的动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种是分兵论:清朝的军队是很分散的,而分散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镇压随时都会出现的农民起义,乾隆后期以来流民和饥荒问题就相当严重了,道光四年到道光十三年,经常出现饥荒年,活不下去的百姓只能选择造反或者成为流寇,就像李自成当年多次被打的逃进山里,有多次东山再起,因为老百姓没有活路只能造反。而清兵更主要的角色是警察,分散在各地,没有办法顺序集结。而大英帝国动员速度就很快了,而且可以在印度运输补给,所以在很多战斗中其实兵力是差不多的,甚至清兵还有兵力少的时候,而且也经常是疲于奔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种是军事论:英国人船坚炮利,在僧格林沁率领八旗精锐对抗英军全军覆没以后,清政府能调动的有战斗力的部队已经很少了,当英军舰队开到南京切断了清政府的漕运以后,清政府的命脉就在英国人手里了,清政府不得不妥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省觉得三种说法都有道理,道家老子讲:治大国如烹小鲜,我觉得还是有点书生气了,如果和平年代当然如烹小鲜,与民休息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到了战争年代,事情却复杂的多了,基本是各方利益的权衡,如果英国人要扶植汉人当皇帝,清政府肯定和英国人死磕,但是英国人并没有,所以清政府把汉人当作了死磕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