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就是不敢发怒?

怎么才能发怒不伤身、不伤人?

怎么用发怒给自己的人际交往划界限?

很多人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后,都选择了忍气吞声。倒不是说他们的脾气有多好,而是本着和为贵的理念,守着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准则。可是,矛盾发生后,气鼓鼓的胸腔,隐隐作痛的肺都在告诉你:

生气了吧?

别忍着,还是发出来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告

打翻的牛奶:如何愤怒不伤人

作者:[美]约翰·李(John Lee)

京东

01

正确看待愤怒

可能跟我们说的传统教育有关,愤怒一直都被认为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可研究表明,愤怒是在人身体中活跃的一股能量,如果把这股激荡的能量适时排出,生气的人会感到精力倍增。适当排出愤怒并不消极,把愤怒压抑在内心不去疏导,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好孩子不轻易发怒」「年轻人最好不要大动肝火」「成熟的人才不会发怒」,这种世代相传的想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但就像鲁迅所说:「从来如此便是对吗?」愤怒作为人的基本情绪之一,我们不可能完全回避掉。

而真正伤害别人的是:狂怒

相比愤怒而言,狂怒下的人处在一种失控状态,它完全麻痹了人的理性思考。狂怒带来的恶果有:离婚、青少年犯罪、友谊破碎、合作关系解除等。狂怒是由愤怒演变的,是愤怒无法得到正确疏导,长久积累后的情绪反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绝大多数的激情犯罪,一般有两种情况,罪犯和被害者不认识,发生冲突之后,没有情绪的出口,瞬间进入狂怒状态,导致伤害发生;另一种是罪犯和被害者十分相熟,可是在交往中有各种各样的情绪牵扯,对方却始终不理会自己,负面情绪累积激发了狂怒状态。

因此,愤怒是对一些粗暴无礼,或者不合自己心意的言行做出的反应,只针对于当下的刺激。适当的发泄和展示自己的愤怒,能够有效减少自己进入狂怒的机会。

02

从愤怒到狂怒

我们说愤怒也好,狂怒也罢,它们都是情绪的外在表现。回归到内心深处,如果我们主动抒发情绪,把愤怒当成表达自己的工具,狂怒就很难形成。而一旦我们非常被动,把所有想法和看法都储存在大脑中,压抑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孕育出狂怒。

容易产生狂怒的人,一个主要起因是过分关注。有些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围着转,他们被父母关照得十分周到。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依赖性很强,只能被动的迎合。直至长大成人,他们永远也处于一种等待状态,等待别人帮助他们,迎合他们。一旦他们从别人身上得不到这样的关注,就会自我否定,直至迁怒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习惯被动的人,多半会以自我为中心,只能看到自己的好,却看不到别人的好。他们会经常抓住别人的性格缺点不放,通过批评或关注别人的问题,转移注意力,而从不审视自己的问题。怎么判断自己是被动的人呢?

有这样几个衡量指标:

时常感到自己非常孤单;

感觉自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认为别人都不理解自己;

经常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错误都是别人的;

在困难面前经常软弱无力。

如果你身上有类似的迹象,这说明你很可能就是被动的人。

这类人非常容易压抑自己,因此也是狂怒情绪的潜在「患者」。

03

用愤怒设定界限

愤怒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手段。每一次发怒,都是为了降低今后发怒的频率。在发怒前,你先要明确自己的界限,找到界限在各种情况下的适用范围,以及一些例外情况。

它最大作用就是让别人了解你,让别人知道你的喜恶,明白你不能触碰的领域。光做一个成年人还不够,我们还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既有自己清晰的界限,也能在交往中感受到他人的界限。不越界,无愤怒。

很多人对界限不很理解,比方说我们的情感界限,在看一部电影时,别人哭泣的点我们不一定哭泣,别人爆笑的点我们也不一定会爆笑,而那些真正触动我们的,才是我们自己的情感界限。千万不要拿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还有亲密界限,对不同的人你能接受的最大交流方式是什么,你要非常清楚。比如有的人可以跟你握手,有的人可以跟你拥抱,而有的人跟你只是点头之交。还有行为界限,有的人可以跟你约会,有的人可以跟你聚餐,而有的人只限于办公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要小瞧这些界限,清晰的界限可以让你明白自己更想要什么,可以通过发怒的形式让别人看到你的界限,从而减少许多额外的矛盾,焦虑和冲突。

正确的发怒要做到「一要、一不要」:

要说出你在意的是什么,重视的是什么和喜欢的是什么;不要说脏话和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这样你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正确的对待方式。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不要因为害怕面对狂怒,而连愤怒的情绪都不敢显露。别人怎么对待你,其实不在别人而在于你。如果你总是生闷气,感觉很憋屈,也许就是你没有把愤怒这个武器用好。敢于生气、敢于画线,你的生活才会更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