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间,南京、杭州等地水产市场上,鲢鱼每公斤批发价7元,同比下跌超过50%。而采用智慧生态养殖模式生产的浙江德清农民,完美地避开了此次“鱼贱伤农”。该县钟管镇干部谈金龙说,这是智慧农业大数据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窘境。

智慧农业,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着实感受到了一些县域全新的气息与景象。借助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浙江省正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着力提升农村数字化水平,大力拓宽增收渠道、改善民生,探索和实践着数据驱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1 智慧农业,“远程养殖”渐成现实

去年立冬时节,德清水产养殖场一口鱼塘遭遇“浮头”危机,渔业大数据平台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及时告知养殖户采取应对措施。至今为止,德清1019个水产养殖业监测点,都连上了渔业大数据平台,由后台实行24小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人工智能即会提醒养殖户响应,必要时给出预警“药方”,养殖场只需按方“用药”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清是数字农业发展先行区,已连续4年在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名列第一,并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得益于“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的应用,全县已建成智慧农业云平台和10个智能农业示范园区、87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15个智能农业重点项目,信息、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大特色产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并取得实效。

2 高效农业,“数字化”赋能新模式

穿着西装去种地,这不可思议的场景,在平湖的数字农业生态工厂里,亲眼见识了。走进大棚车间,竟然看不到土,地面全部覆盖着黑色地膜,番茄苗栽种在沙子里。另一个大棚的水培生菜,则种在彩钢基材上,一套中水回用设备为其提供营养液,满足蔬菜根系对养分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全部采用沙培、气雾培和水培3种技术来种植蔬菜。”工厂负责人余魁说,工厂都是智能温室大棚,通风、施肥、喷水、调温等,全都自动采集数据并实现自动控制。新型栽培技术加上信息化的高效管理,节本增效明显,产量产值均达一般大棚蔬菜的8倍以上。

平湖的高效农业生产,得益于数字化建设。近几年,平湖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相继开发应用了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业应急指挥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检测系统等52个专业化平台和信息化平台,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协同管理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提升,其“追溯+合格证”的管理模式,让平湖的农产品质量“节节高”。

3 数字乡村,激活“三农”一池春水

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遂昌,10多年前,当地百姓即在网上卖起了竹炭。随着农村网店的大量涌现,县政府开全国县市之先河,于2012年率先与阿里巴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从而培养出知名的“赶街”电商总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浙江省不断健全基础网络和物流体系,农村电商迅猛发展。有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有淘宝村3202个,其中浙江省以1172个遥遥领先;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667.6亿元。实践证明,农村电商不仅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而且能更有效地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产、学、研、用各个领域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所探索的,正是年初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方向,基本涵盖数字田园、农村电商、公共服务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等。大数据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让全省农业、农村和农民不断发生着新变化……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发布了“评价报告”,浙江省的德清、乐清、桐乡等20个县(市、区)获评“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松阳县茶叶“双卡溯源”等12个项目获评“创新项目”,分别占了全国的五分之一、八分之一,均居全国第一。数字经济正前所未有地服务和赋能浙江农业农村,助力乡村振兴!

相关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