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12日,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发行4100万股,发行价格在14.86元每股,募集资金6.02亿元;7月15日,三只松鼠收获第一个涨停板,市值达到93.23亿元。

2018年,三只松鼠销售额突破70亿元,净利超过3亿。从2012年创业,到2019年上市,三只松鼠只用了短短7年。

IPO之路却是一波三折。

2017年3月,三只松鼠第一次递交招股书,同年10月,三只松鼠主动提出终止审查;

2017年10月底第二次申请,证监会以“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为由取消其申报审核;

2018年6月,三只松鼠更新招股书,进入IPO排队阶段;

2019年5月16日接受上会审核;2019年5月17日,成功过会。

业内猜测,三只松鼠IPO屡屡折戟的原因或与食品安全问题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饱受诟病的食品安全问题

三只松鼠是一家“不生产零食的零食厂商”,因为其没有自己的加工厂,从从供应商、加工厂商到销售平台、物流快递,都是依靠合作伙伴。

对于进口坚果,三只松鼠自助采购坚果,然后交给代加工厂加工,而普通坚果和其他零食,则均由其他企业完成,三只松鼠只负责质量检测、产品筛选和分装。

2016年、2017年及2018年,三只松鼠的合作供应商数量分别为300家、363家、420家。

三只松鼠通过这种轻资产模式节省了大量成本,包括食品研发和质量监控等,却因为无法管控源头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饱受诟病。

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三只松鼠因产品保质期标注与食品安全标准不符、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等问题,先后被7名消费者起诉,涉及产品包括卤藕、雪菊、冻干柠檬片、奶油味瓜子、和田骏枣、鱿鱼丝等。

2017年8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3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其中就包括三只松鼠开心果,不合格原因为霉菌超标,随后三只松鼠召回了不合格产品。

2017年10月,安徽省食药监局又通报称,三只松鼠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未按规定对采购的食品原料进行检验,被处以5万元行政处罚。

2018年9月,消费者投诉在三只松鼠手撕面包发霉,2019年,有消费者投诉在三只松鼠坚果中发现虫子。

三只松鼠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一大难题。

招股书显示,三只松鼠本次募集资金将投入全渠道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和供应链体系升级项目,后者则包括食品研发中心、检测工厂及云质量信息化平台升级,将检测链条延伸至产业链上游,逐步实现入库产品全环节检验以及全流程的透明化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轻资产运作下的低利润

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三只松鼠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0.20%、28.92%、28.25%,营业收入分别为44.2亿、55.5亿、70亿,净利润率却只有4%-5%。

其原因在于高昂的营销推广费和平台服务费

报告期内,三只松鼠包括推广费用在内的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例一直在20%左右,包装费则占了12%左右,推广费占比2%左右。

销售平台方面,三只松鼠高度依赖天猫、京东、唯品会等第三方销售平台。数据显示,三只松鼠的平台服务费占总营收比例从2016年的14%上升到2018年的17%。

与之相反的则是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的研发费用,2016-2018年,三只松鼠研发支出的营收占比分别为0.27%、0.30%、0.48%。

2018年12月,由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消费升级背景下零食行业发展报告》显示:

“零食行业普遍存在品牌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口味、包装、等各方面的产品同质化及产品线趋同化,营销手段、营销途径同质化现象明显。”

在同质化较高又缺乏技术含量的情况下,一味追求广告和流量,却不重视产品创新,不免令市场担忧;而随着电商红利的逐渐消失,寻求新的转型之路成为三只松鼠上市之后的新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只松鼠也在积极布局线下渠道,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共计53家三只松鼠线下体验店已正式运营。

其实2016年起,三只松鼠就开始通过线下投食店、阿里零售通平台、松鼠联盟小店等形式拓展线下零售市场,还研发了自己的app,但近几年的主场依旧在第三方平台。

担任《消费升级背景下零食行业发展报告》课题组长的陈丽芬介绍,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4240.36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22156.4亿元,增长幅度达422.51%,年复合增长率为7.98%。

根据预测,到2020年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

风口仍在,上市也不是顶点,三只松鼠如何乘风进入新的拐点,还是让人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