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皇故里:伏羲文化是甘谷文化的开篇(一)文|冀城晨光

甭看冀县地方碎,伏羲皇帝头一辈, 桑叶儿衣裳脸上黑, 伏羲爷生在古风台。

这首广泛流传于甘谷的民谣,反映的是甘谷“羲皇故里”传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伏羲,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风姓。又称包牺、庖牺、牺皇、宓羲、皇羲、伏戏、太昊等。传说华胥在雷泽踩雷神足迹,生伏羲于成纪。人首蛇身。伏羲继天而王,定都于陈(河南淮阳)。传说伏羲在位110年或116年,有众多伟大贡献,被尊为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之首”,历代均有祭祀。

一、伏羲的名号

关于伏羲的称谓很多,如包牺、庖牺、牺皇、宓羲、皇羲、伏戏、太昊等。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名,另一类是号。

伏羲之名。《庄子》云,伏羲“养伏牺牲,故谓之伏牺也。”伏羲善于驯养牛羊,故称为伏牺,包牺、庖牺。伏,有两重含义,一是趴着,二是屈服。羲,通犧,即今牺字,指用作祭祀用的牛羊等牲畜。伏羲,本义指驯服牛羊,以作牺牲。伏羲驯养野兽,作庖厨之用,这是家畜饲养之始。故伏羲、伏牺、伏戏、包牺、庖牺等名的由来,皆因伏羲教民驯养牲畜。

伏羲之号。《吕氏春秋》:“太嗥,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 太嗥,亦作太皞、太昊。传说伏羲继燧人氏为天下之王,有圣德,五行属木,号为太昊,或太皞,太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伏羲的贡献

01

始画八卦

《易传》云: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之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纹络,取四时之变,画出八卦。八卦蕴含着天地万物变化之理,体现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文化的起点和符号,是伏羲最伟大的创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结网授渔

伏羲结绳为网罟,教民捕鱼之法。提高了先民的生产能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03

变革婚俗

伏羲处在族内婚盛行的时代,兄妹为婚比较普遍,伏羲女娲兄妹相婚的传说就是这种婚制的反映。伏羲王天下后,变革婚俗,倡导男聘女嫁,将族内婚变为族外婚,同姓不婚,结束了先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伏羲还制定了以儷皮(两鹿皮)为聘礼的嫁娶礼节。族外婚是人类的重大进步,极大提高了人口素质。

04

创制乐器

伏羲发明了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让上古先民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好。

05

以龙纪官

伏羲任用官员,以龙纪官,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阴康为土龙氏,治田里;夏官为赤龙;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等等。以龙命官,分理海内。

三、伏羲的神化

伏羲传说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夏商周,伏羲传说多为口头流传。关于伏羲的事迹大致反映的是新新石器时代中后期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的历史事实。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伏羲传说的文献记载。这一时期王室衰微,文化下移,士大夫阶层纷纷著书立说,伏羲传说被整理成册,出现了大量关于伏羲传说的文献。

第三阶段:秦汉时期,伏羲传说的神化。秦汉以来,天下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为统一思想,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吸收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的新儒学占据统治地位,在此文化背景下,伏羲事迹被神化。西汉著成的《淮南子》一书,首次将伏羲女娲联系起来,并把伏羲女娲描绘成人首蛇身的形象,被定格在神化故事和艺术形象中。自此,伏羲也从人格属性的部族首领成为神格化的上古人文祖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甘谷伏羲文化遗存

01

甘谷境内的伏羲文化遗存

甘谷境内现存伏羲文化遗存主要有古风台、大像山太昊宫、华盖寺伏羲塑像、羲皇故里碑等。

古风台 甘谷民间传说认为伏羲出生在县城西南10公里的白家湾乡古风台村,据传附近有八卦山、伏羲洞等遗址。旧时此处有伏羲大殿,清末已毁,近年在原址附近新建成伏羲大殿,并塑伏羲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风台伏羲大殿

大像山太昊宫 太昊宫位于大像山西麓,为坐南朝北的院落氏建筑群,正殿为伏羲大殿,内塑伏羲像,塑像头顶有犄角,身披桑衣,双手合抱八卦,形象古朴传神。院东西两侧配殿。院子正中有八卦池、古柏。院北有木构式牌楼门等。据载,太昊宫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重修过,可知大像山太昊宫始建于明代乃至明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像山太昊宫

羲皇故里碑 大像山巅双明洞(药王洞)下立有一块“羲皇故里”碑,为民国戊辰年四月(1928年)伏羌县民重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羲皇故里”碑

华盖寺石窟伏羲塑像 华盖寺石窟位于城西10公里处,始建于元代。崖壁上有伏羲洞,洞内塑伏羲像。塑像端坐于洞中,通体蓝色,头顶有白色犄角,肩部有桑叶披肩,坦露胸部,双手环抱八卦于胸前,腰部着桑叶下裳,双脚分开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甘谷伏羲文化遗存的特点

从时间上看,甘谷现存几处伏羲文化遗址,年代均在元代以后,之前文物或已不存,今已难觅踪迹。但不晚于天水地区其他伏羲文化遗存。

从造像来看,甘谷伏羲塑像古朴独特,头顶犄角,身披桑衣的形象是对伏羲或伏羲时代人类生活方式的真实反映。这种形象在天水地区独树一帜。

从崇拜对象来看,甘谷伏羲文化遗存主要以伏羲单独造像为主,极少有与女娲同框的现象,这说明甘谷的伏羲文化形成较早,自成体系,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相传伏羲生于成纪,成纪即甘谷邻县秦安。那么,甘谷为什么有如此丰富的伏羲文化遗存和传说,还有“羲皇故里”之称?究其原因,与早期先民部族迁徙和历史地理变迁有关。篇幅所限,相关问题留待续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