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乔乔的爸爸妈妈最近很担心乔乔的学习。

乔乔去年刚从初中升学到一所重点高中。虽然过去就读的初中只是一所普通中学,但乔乔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次升高中,他没费多大力气就考入了市里的一类重点示范性高中。

一直以来,乔乔的学习都没让爸爸妈妈操过心。可自从升入了这所重点中学,一切就发生了变化。

一开始,乔乔的成绩在班里只能排到20多名,属于中游水平。爸爸妈妈想,乔乔从普通初中升入重点高中,名次上和过去有些差距也很正常,毕竟现在的同学都是经过选拔进入这所学校的优秀学生,学习能力自然都很强。

所以,他们鼓励乔乔说,没关系,你多多努力,一定能赶得上。

但是,过了一个学期,乔乔的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肉眼可见地往下掉。到学期结束的时候,乔乔在班级里的名次已经滑落到40多名,属于中下游水平了。

最让乔乔爸爸妈妈担心的还有老师说的话。老师告诉他们,乔乔下课经常和同学去操场打球,上课迟到,作业完成的也很糟糕,学习态度很不端正。老师曾经私下找他的谈话,但也没什么转变。

难道乔乔的学习能力真的比不上重点高中的同学吗?过去乔乔明明是个聪明上进的学生,为什么他突然不愿意学习了呢?

就在乔乔妈妈在我们的家长群交流这件事的时候,一位妈妈提醒乔乔,你家乔乔是不是也得了那个“不愿努力综合症”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愿努力综合症”,顾名思义,这个综合症就是指人不愿意为某件事付出努力而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

在我们的通常认识中,似乎只有那些成绩一直不好的孩子,才是不愿意努力学习的孩子。

然而,事实上,得上“不愿努力综合症”的孩子,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都曾是非常优秀突出的孩子。

那到底是什么让他们突然改变了呢?

娜佳·萨莱诺·索南博格(Najia Salerno-Sonnenberg)是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在她仅10岁时,就已经正式登台与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出。

自然,大家对这位年轻的小提琴天才都期许颇高。

但当她进入茱莉亚音乐学院进行正式的小提琴学习后,她有段时间上课却连小提琴都不愿带去,学习非常消极。

这是为什么呢?

据这位天才小提琴家回忆,虽然她当时起点很高,但是进入音乐学院学习后,她才知道自己的拉琴动作有很多毛病。

因为已经有所成就,所以在同学面前,她必须保持优秀,但是这种成就逐渐成为一种巨大压力。她感觉其他同学在迎头赶上,她不再是那个傲立的天才小提琴手,她在归于平凡,甚至落后。

她恐惧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说:“没有什么比说出‘我付出了我的所有,但是依然不够优秀’这句话更难的事了。”

于是,不够努力成了一种借口。因为没有付出努力,至少她还可以说,我不够好不是因为我不聪明、我不行,而是因为我不够努力。“我本可以更优秀”,这是一种主动地退却。

对聪明的孩子来说,不努力的原因并不是他们不能努力,而是他们不愿努力。他们害怕全身心努力后,却发现自己其实真的不聪明。

对小时候就被加贴“聪明”这个标签的孩子而言,害怕失去“聪明”这个标签有时会成为他们学习的一大阻力。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中,作者德韦克分析了那些患有愿努力综合症”的人们的心理。她认为,被称作聪明的孩子通常不愿意暴露自己的不聪明,因此,不努力至少说明自己是有空间的,高起点反而成为他们的负担。

另外,作者还认为,我们对聪明这个词的理解,也会让我们不愿付出努力。

我们在讲一个人很聪明时,一般会说这个人很有天赋、很厉害,但努力这个词似乎不怎么用来描述本来就聪明的人。

所以,一个被加贴“聪明”标签的人,更愿意让自己的成功看起来不费吹灰之力。而努力,似乎是笨人才会用的词。

而我们的父母,在称赞孩子时,也常常将孩子带入这样的思维陷阱。

比如,我们常常称赞孩子作业做的又快又好,真是个聪明的小孩。

或者,考试本来有50分钟,如果孩子30分钟就做完了,我们会称赞,你真厉害,这么快就做完了。

我们认为聪明就是又快又好,这给还在学习成长中的孩子暗示:虽然好,但是不快,就是不聪明。

对于一些非常看重聪明这个标签的孩子来说, 他们不仅要快、甚至要从一开始就好,不然就是不完美,就是不好。

而一旦不好,这样的孩子就会先自行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面对挑战,孩子是否愿意接受,也和他们对自身的看法有关。

认为自己“应该”是聪明人的孩子,一般不愿意接受挑战,因为,挑战意味着有失败的可能性,而聪明人是不应该失败的。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一个个本来天赋不错的孩子,最终没有走到不错的最后。

那么,面对这些不愿努力的孩子,我们要如何帮助他们重拾学习动力呢?

第一,我们要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所以,某个时刻学的不好、做的不好,并不需要过多在意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不断地接收我们传达的信号,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认识这个世界。

如果我们向他传递的观点是:聪明很重要,成功很重要。那么,有时候,他们就会为了这些目标而放弃学习的机会。

我看到现在社会上有些家长带一岁的宝宝去测智商,测出来IQ高点就到处炫耀,这种行为无疑就是在孩子什么都还没有做的时候,就给孩子提前贴上“聪明”的标签。问题是,如果有一天,孩子发现自己其实也没那么聪明,他又会怎么做呢?

作为父母,我们能帮助孩子的,除了给他生活物质和关爱,我们还要帮助他们培养一辈子受用的能力,因为我们终有一天会放手。

而这种能力就是一种终生学习的能力。

第二,接纳孩子,孩子可以考的不好,可以做的不好,这不代表不聪明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中,德韦克讲到一个小男孩第一天去幼儿园的事。小男孩走进幼儿园,看到墙上挂了一幅画。

他问:是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

妈妈说:这幅画很好看,你却说难看,这样不好。

老师却说:你可以画不好看的画。

老师传达了什么意思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首先告诉小男孩:“是的,这幅画不好看”,这是告诉小男孩真相。我们总以为孩子不明白真相,但是孩子是明白的,他们只是会疑惑为什么你看到了真相,却不说除来。

第二,老师告诉小男孩:“你到这里来是为了学习成长的,所以,你可以画的不好,而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你如何变好。”

有一些老师,在教孩子前总爱挑学生。这个有潜质,那个没有。但有的老师则不这么认为,他们会努力去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质,而不是先去看谁有潜质。如果一个老师挑学生,这不是学生不好,而是老师能力不够。

第三,夸奖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天赋

现在育儿界都在宣称,不要随便称赞孩子,不要称赞他们聪明,而要称赞努力的过程。

这种新的称赞理论的出发点,其实就是杜绝孩子因为被提早加贴“聪明”标签,而变得害怕挑战,害怕暴露自己,从而错过成长的机会。

不夸孩子的聪明,而是夸奖孩子的努力、所做的具体决策、思考方式,并把这些因素和孩子得到的成果联系起来,这种夸奖方式没有向孩子传达一种固定能力的重要性,而传达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努力的重要性。

第四,给孩子纠正所谓的天才故事。

我们的社会是非常喜欢塑造天才的。看看这些传说吧,爱迪生一个灵光乍现,就发明了灯泡。爱因斯坦妙手偶得,就想到了相对论。迈克尔·乔丹就是个天才的篮球手。

但是,天才真的是因为天赋异禀就能成功吗?

拿爱因斯坦发明灯泡来说,这不仅不是灵光一闪的成功,而是漫长技术演进的一个过程。而其中参与贡献的,并非爱迪生一个人,而是整个研发团队的努力。

乔丹是个天才篮球手吗?他刚开始打篮球时,身材矮小瘦弱。他在高中时被校队淘汰,他被拒绝效力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吗,有两个NBA球队没有签下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最后,他成了最伟大的篮球员,留名名人堂。

是什么成就了他?不断的练习、提高以及坚持。

乔丹说:“坚韧的一致和决心比某些身体上的优势更强有力”。

而公牛队的前助理教练这么评价乔丹:一个不断想提高自己天赋的天才。

天才不是真的天才,而是努力的天才。天才让人触不可及,而努力让人产生希望。

天才也并不是一定能成。第一个出发,也不一定第一个抵达。能走到最后的,不是最聪明的,但必须是坚持到最后的。

龟兔赛跑的故事,到今天一样有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喜欢这篇文章,更多教育启蒙类优质文章,记得关注“新妈成长笔记”,请帮我点赞、留言、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