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编剧和导演拼命地想去给大家灌输准备好的价值观,但可惜的是,他们在影片的最后迷失了电影的初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夏最热电影《银河补习班》,召集了俞白眉和邓超两大IP,将重点放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上,横跨三十年的时代缩影,在影片结束后却给了我这样的感觉。

也难怪口碑如此两极分化。

豆瓣上的评分是6.3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淘票票上却是高达9.5分,比《流浪地球》还要多出0.4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让我们暂时抛开这些客观的数据。

今天,我只想从一个刚刚参与了应试教育的普通学生角度谈谈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

!以下部分涉及剧透,请谨慎观看 !

这部电影,演员们很卖力地去演绎,编剧也用分散在各处的镜头去煽动感情、赚足了观众们的泪水,可是在一片温暖祥和中,我依旧觉得有些许的荒谬。

这样的不真实感,并非演员带来的,而是源自整个电影情节本身。

剧情紧抓教育理念的对立,却在整体的表现上失了头脑。

先是人设。

教导主任代表应试教育理念,这点没错。可是随着故事的发展,教导主任形象角色却是已经给人以“为黑而黑”的感觉了。后期儿子马飞已经成为了一名尖子生,主任却依旧想方设法让他退学,甚至为了使学校出状元,让马飞放弃飞行自招。这一点其实已经与现实生活中“教导主任”的形象相背离了——他这么做究竟图什么?

这给人明显的感觉——反派为黑而黑,毫无优点、少有人性。

这会使整部电影变得不真实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还有对素质教育的表达。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是箭靶子,找不到箭靶子,每天拉弓又有什么意义?”

这句话贯穿了电影整个情节,理所应当也会被用来好好演绎与权势。

可惜整部电影的说教感太浓了,而那些用来诠释“素质教育”利处的情节,却如同带着“服务于电影夸张效果”理由的帽子,用无厘头和刻意煽情去赚取观众的宽容和眼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演和编剧用巧妙的手法让电影情节趋利避害,用感人的片段和一些看似有着浅显哲理意义的台词的去满足对“素质教育”的简单思考,企图避开情节上的漏洞。只可惜这些剧情安排的不自然,让我们很难去忽视。

他们对素质教育,是为吹而吹,没有深刻的思考。

片中马飞花了两个月看书,从倒数第一变成了倒数第五。又花了两个月看书,从倒数第五,变成了年级前十。

作为一个刚参加完高考没多久,在学校里摸爬滚打十多年的学生,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

两个月,倒数第一变倒数第五,这有可能;倒数第五遍年级前十,这绝对胡扯。

更别说在最后这两个月期间,马飞和他爸爸上学路上捉迷藏、逃课大半个月去海南看航展等一系列骚操作。

电影企图用这些情节去彰显素质教育的优势,只可惜,他们对素质教育对理解过于浅显、过于直白、过于幼稚。

全程对其的阐述与表现,起于空壳,难以站得住脚。

而这一切的成功,也只可能在电影中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素质教育并非是纸上谈兵的,也并非是心想事成的。我们或许不能如同电影里面那般,随便的一些举动,就能犹如英雄般改变孩子的一生。

素质教育需要在孩子的成长中去长期地积累,去不厌其烦地摸索,而不是公式化的,这样而言,太过于理想了。

甚至,我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整体而言,这个电影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演员演技并没有掉线,电影也很敢拍地将社会官员的贪腐、踢皮球现象给拍摄出来,对亲情的描写与刻画也无不让人落泪。光是这几点,都足以看出它的真诚。

可是,真诚之中却失了真实

这于电影,何尝不是失了灵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