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国栋 高伏曦

7月22日,外交部网站刷新了一批人事信息。7月18日亲自发布自己卸任发言人信息的陆慷调任北美大洋洲司司长。新闻司排名第一的副司长华春莹接棒陆慷。她也由此成为新中国外交史上第二位新闻司女掌门。此时,距离新闻司第一位女司长龚澎当家足足过去了49年。

前段时间,有关“华春莹去哪了”的议论一直在坊间流传,因为人们发现在几乎每个工作日都会举行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华春莹“消失”了好几个月。人们对她动向的关切,足以说明华春莹的高人气。

早在7月12日,深圳卫视&直新闻客户端记者就注意到,华春莹在《学习时报》头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占据道义制高点,提升国际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华春莹发表这篇文章时,署名身份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一班学员。这是华春莹近几个月来首次重返公众视野。这个署名身份也直观地告诉外界,她消失的这段日子干嘛去了。

中央党校中青班,全称是中共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中青班培训常常被看作年轻干部升迁前的重要培训。今年3月1日举行的中青班开班式,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

如今看来,一切水到渠成。

外交部第五位女发言人

细数起来,华春莹是继李金华、范慧娟、章启月、姜瑜之后,外交部第五位女发言人,也是目前中国外交部唯一的女发言人。

2012年11月16日,时年42岁的华春莹被时任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司长秦刚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引见”给中外记者。两天之后,华春莹以发言人身份首次主持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当天的她,一袭黑白套装,自信干练,应对得体,带着酒窝的微笑更是征服了不少挑剔的看客。七年蓝厅舞台淬炼,华春莹早已百炼成钢,成为中国外交的代言人,被网友尊称为“华姐”,特点是柔中带刚!

戳视频,看华春莹在记者会上的经典回答:

01:22

同事口中的“小华”

据外交部网站信息,华春莹1970年4月出生于江苏淮安,1992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考入外交部,1993年开始在外交部西欧司工作,此后外派新加坡使馆5年,之后继续在西欧司工作至2003年(西欧司在2004年7月改名为现今的欧洲司),接着常驻欧盟使团达8年之久,至2010年返欧洲司任参赞。两年之后,调任新闻司副司长,至此,开始了华春莹的发言人之路。

华春莹几乎每个台阶都没落下,一步一个脚印走下来,早有论资排辈的本钱。但是,笔者在数个场合却听到华春莹的同事称呼她为“小华”。

“小华”这个称谓,或许一方面反映出同事之间的友爱融洽,另一方面,或许也和华春莹平时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有关。虽然华姐在记者会上不乏板起面孔的怒“怼”时刻,但的时候,华春莹留给大家的印象是亲切温婉。

华春莹记性很好,能够叫出很多中外记者的名字。笔者跟她仅仅一两次工作接触后,就被她叫出名字,当时真是惊喜又温暖。很多外国同行评价她“MediaFriendly”。

2016年,东盟外长扩大会在老挝举行,期间,王毅外长有一场国际记者会。这次记者会场地很小,座位有限,迟到的记者一屁股直接坐到了过道上。主持记者会的华春莹见状马上让中国外交官把座位让给记者。笔者当时就在现场,会后闲聊得知,获得让座的媒体同行日本,他们对中国发言人对记者的体恤很是感动。也难怪华春莹在日本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以至于2018年日本外相河野太郎首次访华时,主动找华姐合影,还晒到社交平台上,并配以“与一位著名的中国女士”的推文。

就是这张合影

笑口常开的华春莹有没有压力?

发言人光鲜亮丽外表下其实是沉甸甸的工作压力。外交部记者会度高、频次密、提问的外国记者多,问题常常还很刁钻,发言人的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那么,华春莹如何释放这些压力?

熟悉她的人介绍,华春莹有时候会做一些中医理疗,放松身体。她喜欢打网球,还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2018“公仆杯”网球(小)团体赛。

据说,华春莹是当年家乡的高考状元,在大学期间,舍友们把她的名字倒过来喊,听起来就是那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迎春花”。而留意华春莹在求学时期的照片可以发现,她几乎都自带招牌式的笑容,这或许是迎春花的另外一层含义。

大学时代的华春莹(右二)

这次提拔有何看点?

外交部发言人动见观瞻,岗位特殊,但直接从新闻司副司长升任新闻司一把手并不多见。作为女性,华春莹任司长更显得不一般。

新中国外交史上的第一位新闻司女司长是龚澎,她也是外交部首任新闻司司长。龚澎祖籍安徽合肥,毕业于燕京大学,在延安时为毛泽东做过英文翻译,还担任过周恩来在重庆时期的外交秘书。1949年12月,龚澎被任命为外交部首任情报司(1955年经周恩来批准改为新闻司)司长,除了1958年到北京周口店下放劳动10个月,她一直呆在新闻司,直到1970年在外交部部长助理兼新闻司司长任内病故。

龚澎:外交部新闻司首任司长

其女乔松都在《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中描述了龚澎与西方记者打交道的经验:“我母亲总是兴趣盎然地倾听别人的谈话,并且友好地提出一些忠告,她善于接受每个人的独特个性,对意见不同者不抱有成见。记者们与她很谈得来,也因此愿意接近她。这种氛围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们。一位美国记者曾说,他也知道龚澎是为共产党说话的,但她的话不但说来令人信服,日后也能得到时间的考验。”

龚澎的部下宋以敏曾在《忆龚澎》一文中提及:“龚澎要求大家观察问题一定要敏感,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己的看法。龚澎坚持反映问题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要我们大胆做事。无论内部调研还是对外宣传,都得及时外界的实际情况。对外宣传要能做到有的放矢,这一条是不可或缺的。我觉得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龚澎能那样恰当地把握好两者的不同,从来不用对外宣传和表态的一套来要求对内调研。”

新中国成立已经70年,外交部新闻司作为中国外交喉舌与耳目的功能越发强大。一般观众只能看到华春莹在台上跟各国记者“舌战群儒”的场景,其实,她平时主动和各家媒体、各国记者的沟通可不少。很多媒体同行和学者都说她解释政策表达清晰、且不失幽默。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她在多个场合强调过,只发言还不够,声音得传得出去,不能自娱自乐,要确保抵达受众,不仅让人听见、看见,还能入脑入心。

华姐的重任

而今,华春莹正式成为外交部新闻司第二位女司长。深圳卫视&直新闻客户端记者查阅外交部网站发现,外交部下属的29个司局中,总共只有5个部门一把手是女性,除了新闻司,其余是翻译司、档案馆、离退休干部局和外交部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华春莹此次晋升,使得女性主官占比得到提升。

那么,华姐又将如何带领她的团队发挥风采,担当重任呢?

不妨回过头来再看看华春莹7月12日在《学习时报》头版发表的那篇文章《占据道义制高点,提升国际话语权》。

华春莹在开篇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但要彻底解决“挨骂”的问题依然任重道远。接着她从四个方面解释将如何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1、坚定信念,理直气壮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2、创新理论,打造对外话语体系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3、坚持人民立场,把争取人心作为提升话语权的首要目标;

4、改进方式方法,提高对外话语传播的有效性。

从中可以看出,华春莹将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和站位来看,提出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华春莹还在文章末尾直言不讳地指出,导致中国国际话语权存在相当差距的原因:有的是缺乏斗争精神,不担当不作为;有的是斗争本领不强,想作为没作为;有的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作祟,还有的是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这篇文章,可谓敢说善言。

未来,我们期待华姐像她的前辈龚澎一样,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续写精彩一页。

正如她在文章中说的:

既敢于打开天窗说亮话,又善于沟通说明,为中国道义力量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