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一份华为总裁办签发的邮件引发社会热议。这份电邮提出,华为对8位2019届顶尖学生实行年薪制管理,薪酬为100万~200万元/年不等。

其中,钟钊、秦通两位博士的年薪制方案为182万~201万元/年,并列占据8位毕业生年薪的首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届毕业生这样高的薪资自然是少数,数据显示,2018年高校毕业生期望月薪的平均值为4985元,60%以上的毕业生期望薪资低于4000元,有过半的毕业生期望薪资在3000元以下。

有知名机构分析认为,可能目前的毕业生大多属于90后,尚未感受到人才市场的竞争压力。另外,年轻人多数出生在物质相对富裕的年代,如现在的毕业生已不像几年前的毕业生,对于买房、工资的焦虑那么明显,生存的压力相对较小,故对就业还是较为乐观。

那么,每月5000的收入基本上难在大城市立足,更别谈存钱了。那同学们该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呢?

应届毕业生生活现状

这边我就拿身边的人举个例子。表妹去年毕业,参加工作快一年半了。每月到手工资6000块左右,但到现在一分钱没攒下,经常还要伸手管家里要钱,还信用卡。

表姑为此经常唉声叹气,她倒不是舍不得给孩子花钱。但表妹现在是个大人了,在三线城市挣得也不算少,花钱大手大脚,也不知道给自己存点钱,以后难免会吃苦头。

我就去和表妹聊了聊。大概情况和预想的差不多,衣服、包包、化妆品每月都有新品入手,再加上周末和朋友小聚,去网红店打个卡……每个月不预支下月工资或找爸妈要,就算节制了。

我问:你现在想想,买的这些东西都是必须的吗?

她想了很久,给我回了个捂脸的表情。

其实这也是很多人的通病,买东西时像土豪,查账户余额时发现自己是穷人。

告诉她要学会理财,她说那是有钱人的事,我没钱……

理财无关钱多钱少

大道理讲太多你烦我也烦,那就来点具体实际的。今天给表妹做了个理财规划,刚好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给她规划了三个账户:消费账户、存款账户、投资理财账户。

分配比例分别是50%、20%、30%,具体比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情况稍作调整。

每月工资的50%,3000块作为生活费。

这部分钱随意支配,吃饭、买东西、出去玩都控制在这个范围内。

每月有结余就转到存款账户,不够花就努力提高收入吧。

工资的20%,1200元放到存款账户,强制储蓄。

这部分钱是用来保底的,一般情况下不要动。万一哪天生病了,或者工作丢了,暂时只能吃老本的时候,它就派上用场了。简单说,就是保底救急的。

剩下的30%,1800元放入投资理财账户,用来资本增值。

这部分我要多唠叨几句。

保值和增值

我说的增值有两个方法:一是投资自己,然后增加主动收入;二是投资理财产品,用钱生钱。

对于刚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我更提倡第一种——投资自己。

比如报班、学习、买书等等,投资到自己身上,给自己培养一项实用的技能。即使是有能力投资的年轻人,在理财上也不必投入过多的精力而顾此失彼,耽误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刚迈入职场,也是最容易得到培养的时候,领导也乐于培养有潜质的年轻人,所以对工作尽职尽责是基本的一个要求,投资理财的收益可能都比不上你的一次涨薪。

第二种——投资理财产品。

如果是投资小白,可以先把钱放到比较稳健的货币基金了,比如余额宝。虽然余额宝收益已经没眼看了,但对不懂理财的朋友们,还算是个放心顺手的方法。苍蝇腿也是肉,重要的是培养理财意识。然后一边和KVB史经理学习理财知识,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慢慢尝试搭配其他理财,比如基金定投、股票、外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