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曾有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个人站得越高,他的眼界就越开阔,心中就越无所滞,就越能淡化个人的得失。我从前在新疆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站在戈壁滩上,看苍茫大地,宇宙沉浮,思古往今来,人事变幻。在历史与星空中,我们个人实在是渺小得可怜,更别说名利得失。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也尝试从小培养她的格局观。小时候,我告诉她要学会与别人分享你的玩具和美食,切不可自私;要从别人的角度,从善良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要总是想着我要怎么样,也不要总是以恶的意图去揣测他人。我会与她谈论历史话题,国家政策,人物得失,我曾与她谈论儒家、道家和佛家的不同区别,讨论伊斯兰文化,讨论人性究竟是善或者是恶。前不久,我与她谈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试图解答西方的丛林文化与中国的共生文化之间的区别。

许多人非常不理解,觉得孩子那么小,谈论这些是否太早?或者她能不能听懂。以前我在解读《论语》的时候,也曾经有人问我,给小孩子读《论语》,他们能懂吗?我说,如果一定要弄懂之后才教孩子,那么我们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停止。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人在任何学科可以宣称自己已经全部懂得。但是,不可否认,也不可能有任何一个人对任何一门学科没有任何的了解。对于所有的知识,我们都不能完全不懂,但也不能说完全懂。教育孩子,不是让他们懂得一个结果,而是提供一个思路,引导他们入门深化提高。

或者有人问,孩子的格局观有什么用?我举两三个例子。女儿上小学时,老师有次把自己碗里的肉分给她和另外一个孩子,我家女儿特别开心,说老师把好的东西都给她吃了。另外一个孩子却不这么认为,觉得是老师把不吃的给了她。几年前我在仪征的时候,同事孩子的一个同学跳楼自杀,原因是平时成绩不错,但那次考试没有考好,被老师批评了几句,便愤而跳楼。我把这个案例说给女儿听,本来是想提醒她要正确面对处理挫折,结果还没等我开始,她倒先说话了,说这个孩子承受力怎么这么差?你看李白、苏轼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也没说要自杀啊。上个寒假,老师要求学生写假期安排,我家女儿写上去之后,老师很吃惊,说你安排这么满,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了。女儿说,为什么一定要把学习当学习呢,学习也是玩啊。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格局观的教育。孔子毕生颠沛流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仁的思想充盈其中;张载著名的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事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虽然没有几人能够达到,可是却因其高屋建瓴的格局,激励着许多人为之奋斗;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亦是将自己的命运自觉提升到国家兴亡的格局上,而被人传诵至今。中国历史几千年连绵不断,中国文化几千年的不灭常新,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始终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一个人成就,如果只是追求小富即安,那么只需要勤奋努力或者就可以达到,但要大成就,则必须有大格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一个政治家,如果不能胸怀天下,兼爱万民,只是短视于一亩三分地,斤斤计较于个人名利,则很可能适得其反;一个文学家,如果不能把自己置身于所有的优秀文化之中,只知道坐井观天,则很可能思想僵化,顽固保守;一个商人,如果不能够以全局甚至是全球的战略眼光来经营,则很可能随波逐流,盲目跟风,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多只是维持现状,而不可能发展壮大。

当下的中国教育,格局非常堪忧。在家里,现在普遍条件比较好,孩子也比较少,因此对孩子的要求也普遍偏低,能够不自私就已经不错,培养大气的孩子就更不易。上学之后,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基本是关注成绩的居多,关注做人的比较少,更别说天下大势中国趋势,更别说鉴古知今,举一反三。那天与孩子聊天时我说,现在大家都在普遍追求成绩,却不知道成绩乃是最末等的事情,所谓缘木求鱼,所谓舍本逐末,便是此类。

培养孩子的格局观,家长首当其冲。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信然。如果父母都不具备大的格局观,如果父母只知道沉溺于游戏网络麻将灯红酒绿,要想孩子出类拔萃,难乎其难。有次带女儿出去学习,我说,别人都觉得是我带着你成长,我却知道是你在带着我成长。虽然我知道也希望你一定能超越我,但我也不会停下来等你,我会尽量努力,不让你轻轻松松的超越。

当然,仅仅培养孩子的格局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来。既要仰望星空,也要低头看路。只知道仰望星空而不低头看路的人会摔跤,只知道低头看路而不仰望星空的人会失去方向。至于如何低头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