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一词最早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他根据希腊文中意为"不存在的地方"的词根创造了这个词。

晋人陶渊明有“桃花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从文笔下有边城的茶峒——有山,有河,有黄犬,有错落的人家,有划船的人。边城有一个地方,叫茶峒。有山间清爽的风,有古城温暖的光,有空中柔软的云,有梦中动听的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格非笔下亦有“花家舍”——以天地为屋,星辰为衣,风雨雪霜为食……花家舍人人衣食丰足,谦让有礼,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天台桃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圣经·旧约》开始,到柏拉图《理想国》、圣奥古斯丁《上帝城》、康帕内拉《太阳城》、培根《大西洋岛》,从大同世界到王道乐土到桃花源到太虚幻境到太平天国,古今中外乌托邦方案不胜枚举。”你心里,或许也有个乌托邦吧?

毫无疑问,“乌托邦”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构思。不必等待彼岸的上帝之城,今生今世,人们都可以被安排在恰当的位置。可这样一个“美丽新世界”,受到的冲击却是巨大的。没有贫苦与罪恶的社会会产生过度繁殖,因为男女性欲从古至今保持同样的程度。自然本身对资源有着必要的限制,在资源紧张的时候,人类为了进行自我保存,私有制的“复辟”几乎不可避免。

事实上,人们连《理想国》到底是反讽还是诚恳都莫衷一是,所以乌托邦情结一开始就生产了它的镜像——反乌托邦,诸如《1984》、《动物农场》、《美丽的新世界》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以现实去实现“乌托邦”梦想的人,往往被认为是“疯子”。正如《人面桃花》中,痴于理想社会而最终抑郁而终的陆秀米便是最好的例证。但“乌托邦”的重要意义怎么能安放于“现实”呢?明知不可能,也抱有幻想。就像秀米,如果能生活在她理想的社会中,即便是梦,也别叫醒她。

对于“乌托邦”,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