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我下了一个决心,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读一本书,每本书读完,至少写出两三百字,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读完的感受。

上周读的书,如果要归纳出一个主题的话,应该是 「学」 ,每本书的作者,都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有的是出于志向,有的是出于兴趣,有的是出于实际需求。

如果你也是一个不断在学习的人,他们的经历,会对你有帮助。

01

《人生护城河》

张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指数:★★★★

(建议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朋友,优先阅读这本书)

适合这些朋友阅读:

- 刚刚工作的朋友;

- 希望快速成长的朋友。

「改变自己」 的创始人,而他的本职工作曾是百度自动驾驶产品委员会主席,我还有一位朋友是他的手下。

说这些倒不是拉关系,而是当你真正了解一个人之后,他的话就变得更加可信。

我一直认为读书就是和作者聊天,既然聊天,当然要找厉害的人。

而且辉哥是一个秉持知行合一的人,所以书中很多内容,比如谈成长,谈写作,谈投资,也许和其他人的理念有重合,但是他并非是听来就转述,而是自己经过长期实践之后的验证,即使同样的话,说出来的分量自然不同。

我一直觉得我们应该关注三种人,一种当然是新知识的创造者,一种是有眼光的筛选者,一种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辉哥就是三者兼而有之了。

02

《上学记》

何兆武(口述) / 文靖(执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喜爱学习的朋友;
- 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

何兆武先生是著名的哲学家和翻译家,一生致力于外文哲学经典的翻译,翻译了卢梭、罗素、康德、帕斯卡等哲学家的名作。

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先后就读于土木、历史、哲学、外文四系。
这本《上学记》主要就是何兆武先生回忆那段学生时光。
西南联大,可能是中国大学最最辉煌的黄金时代,却也恰恰是中华民族备受挫折的时代,为什么在那样的环境之下,可以诞生出如此多的大师,培养出如此多的优秀学子?何兆武先生的亲身回忆,可能会帮助我们更了解西南联大和那个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次采访中,何兆武先生回忆西南联大,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叫「自由」。采访者问到:
「您觉得西南联大的这种自由,它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战乱大家没有心思去约束,还是因为说,即便是在战乱的情况下,那些治学的学者内心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尊重每一个学生自由的选择,尊重他们真正的爱好和理想?」
何兆武先生回答说:
「我想还是后一种,还是尊重学生们真正的爱好、真正的向往,这个跟那些老先生们有很大关系,他们都是一流的学者、名人,以前他们也想走这样一条路。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对这个有兴趣,你就学的进去,所以学习的效率特别高,如果你对这个课没有兴趣的话,你学不进去,是学不好的。所以我觉得这种自由的方式,有它很大的优点。」

在这本书中,读到的最多,也是 「自由」

03

《鱼翅与花椒》

扶霞·邓洛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对美食感兴趣的朋友。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出生在英国牛津的姑娘,书中写的是她十多年来在中国追寻美食的旅程。
扶霞·邓洛普(她的名字是Fuchsia,她本人翻译成扶霞)1994 年来到四川大学交流,从此爱上了中国美食,为此她还特意花了三个月在四川的烹饪学校专门学习厨艺,从此成为了一名美食作家。
这本书写得特别好玩,作者第一次来到中国接触美食,多多少少是抱着「视死如归」的感觉。
1994年,中西方的交流还没有那么密切,我们对于西方,西方对于我们,都是充满了各种臆想,比如西方就会觉得中国人什么都吃,一位英国诗人曾经这样写中国的饮食:「没有什么东西具体地归类为能吃或不能吃。你可能会嚼着一顶帽子,或者咬下一口墙;同样的,你也可以用午饭时吃的食材盖个小屋。」
这当然太夸张了,可是对于没有来过中国的姑娘扶霞来说,她真的是怀着冒险的心情来到了中国。慵懒的成都和火辣的川菜,让她一下爱上了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会觉得我们吃的都理所当然,可是在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外国姑娘看来,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而我们通过她的眼睛,重新观察那些理所当然时,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也能看到扶霞自己和中国的变化,写到最后一章,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20年前,是一个川菜撞开了她的味蕾,而20年后,她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行家,再去探访扬州美食时,更多的则是文化的浸润。
从「撞」到 「润」 ,是一个人的冒险,也是一个时代,一个世界的缩影,虽然书中都是人间烟火,可谁又能说,这其中没有家国情怀呢?

04

《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

乔希考夫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指数:★★★

(建议空闲时间阅读)

适合这些朋友阅读:
- 需要快速掌握各种技能的朋友;
- 希望提升学习效率的朋友。

这本书豆瓣评分相当一般,书中也确实可以看出在玩弄一些噱头,但是我认为依然值得推荐。

因为作者对于 「学会」 的态度。
可能是多年应试教育对我们的摧残,大家对于学习这件事,有时会太「重视」。自己想要学习一些技能的时候,也免不了有个过于宏大的幻想,感觉不学则以,一学就得学成专家。
所以所谓的一万小时理论如此受欢迎,大家的学习都是奔着高手去的。最后的结果呢?往往不是从入门到精通,而是从入门到放弃了……
而这本书当中,作者提出「学会」不是「学精」,简单来说,够用就好。
这一点说起来简单,其实非常反大家的常识观念,但是现代社会,除了安身立命的一两个领域,那有那么多需要精通的?退一步说,从入门到够用,总比从入门到放弃要好多了。
说起来简单,可是以够用为目标的学习,也是需要方法和规划的,在作者看来,关键在于以下几步:

选择方向
集中精力 懂得取舍,一段时间之内,只学一个;
制定目标 怎么算「够用」?必须想清楚。目标越细,学习越好;
分解技能 大部分技能都可以细化为一步步的练习;
充分学习 对每个小步骤进行充分练习,并在练习中进行自我纠正;
即时反馈 最好马上可以看到自己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好让自己即时调整。

再加上工具的帮助和短时间内大量的时间投入,学习就变得没有那么艰难了。
这本书后边都是作者自己学习的事例,学习编程、围棋、瑜伽、冲浪、尤克里里弹唱,都是在实践上边的步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学习尤克里里,作者给我很大的触动。他在目标放过自己,没有制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而是只要在10天后能在晚会上弹唱一首歌就行,你看,还是够用就好。

而在练习中,他则是相当死磕,比如他一开始发现如何拨弦是个技术,所以第一天就每根弦练习一个小时,经过四个小时的练习,第二天基本上就能灵活地拨动每一根弦了。
其实对于大部分朋友来说,学习之所以困难,往往是因为缺乏规划,目标不明确,即时反馈不清晰,步骤分解不到位,最后势必影响效率。有毅力的朋友,就是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要是像我这样没有毅力的,就直接放弃了。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本书确实值得参考。

05

《书法常识》

启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刚刚入门学习书法的朋友。

从小到大,我写的字都特别难看,所以我时不常总会冒出一个念头,要好好练一练字,学一学书法。

找来好几本讲书法的书,对照起来看,启功先生这一本,我感觉是对初学者最友好的。

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越是大家,越不愿意用玄幻的术语迷惑人,什么筋骨,什么气象,而是踏踏实实和你讲技术。

比如启功先生书里讲到汉字的结构,会谈到大量书法的结构其实符合0.618的黄金比例,怕说不明白,干脆画出回字格来,让大家一目了然。

这种科学的态度,相当珍贵。

另一本可以拿来参考的书,是沈尹默先生的《学书有法》,沈尹默先生是民国书法大家,他的那本书中,也是相当平实,不用玄幻的说法,可惜篇幅太短,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显得过于简要了。

再看近一段时期人所写的关于书法的书,真的,都快写成武功秘籍了,感觉没有真气,是练不成书法的。

这么一看,不管是学什么,还是要听明白人的实在话啊。

06

《我的自学小史》

梁漱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人生感到迷茫的朋友;

- 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的朋友。

之前推荐过梁漱溟先生的《朝话》,感到迷茫的朋友能从那本书中找到力量和方向。

而这本《我的自学小史》,也能有相同的力量。

梁漱溟先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对于儒学、佛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都有很深的造诣。
他是一位有着铁骨的知识分子,曾经在政协会议上顶撞过主席。文革中,全国掀起「批林批孔运动」,梁漱溟却坚持不批孔,为此引来了对他长达八个月的批判运动,问他有何感想,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从梁漱溟先生身上,你能感受到儒家那种真正的人格力量,所有的学习,既是为了强健自身,又是为了帮助他人,把学问和自我的精神力量、外部的问题时时联系起来,这样的学习才不会是轻飘飘的。

如何去一步步建立起来这样的精神力量,对于今天的我们相当重要,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更多方向又更多变化的世界,如果只能依靠外部的力量,是很难支撑自己前进的,只会带来更多迷茫和疑惑。

如何建立起自我的精神力量,让这股力量推着自己向前,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07

《驱动力》

丹尼尔·平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指数:★★★

(建议空闲时间阅读)

- 想要让员工更有动力的管理者;

- 希望找到更多动力和热情的朋友。

长久以来,科学家的普遍共识是推动社会发展主要靠两种驱动力:

第一种是生物性驱动力 ,比如人类对饮食、保暖、安全感和繁衍的需求。

第二种则来自于外在动机 ,比如单位、社会、家庭、学校带来的奖励和惩罚。

我们在第一种驱动力下活了好几万年,在第二种驱动力中也活了好几百年。直到工业革命到来,生产效率上去了,物质生活丰富了,第一种驱动力很难再发挥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企业,想激发干劲也不是没有办法,在驱动力3.0系统中,作者提供了三个关键策略:

1.确保内部和外部公平

内部公平是指,员工间的工资应该适当;外部公平是指,员工的工资应该不低于同类型的企业。简单讲,同样一份工作,如果在不同企业差距较大,低收入员工了解后,自然是没有干劲的。同样的工作,每个人付出的不一样,但待遇相同,这也会打消干劲。

2. 报酬要高于平均水平

20世纪8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尔洛夫发现,一些公司似乎给员工的工资多了点。当时,很多媒体认为这些企业很傻,大肆报道。但这恰恰体现了公司的精明。阿克尔洛夫发现,如果向员工支付的工资比市场同水平略高一点,公司就能够吸引到更优秀的人才,减少人才流失,激发生产力,提高员工士气。

3. 考核标准要广

如果你是一名产品经理,你收入的绝大部分取决于销售目标。那不用说,你的大部分精力都会用到如何兑现目标上。这就造成,你不会太关注和你工作相关的其他部门,不会太关注公司的良性发展,不会太关注公司在研发上投入得到底够不够。甚至有时候,为了完成目标,走一些捷径。而如果你的收入由:当前的销售额、下阶段的销售额及客户满意度等因素决定。这不仅实现了个人的多面成长,也对公司的发展很有好处。

对个人而言,激励三原则也是适用的。依照它们,我们可以去寻找以这些原则为基的公司,这样就能找到自己的驱动力,实现个人和公司的双赢。

01 到 07,哪本书让你最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