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药价怎么了

图为在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工业园区天士力帝益药业,智能无菌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通过智能化设备控制产品生产。

6月7日,广西靖西市传统端午药市在靖西市城区举行,当地群众及靖西周边县市的药农纷纷将自采自种的草药拿到药市出售,药材交易尤为活跃。图为群众在选购药材。

图为5月21日,医护人员在陕西省西安市国际港务区新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患者取药。

“贵!”这是感冒了几天的小程对药价最为直观的感受。“一盒药就要好几十元,一般要开好几盒,同时还要开很多种,这次感冒光买药就花掉将近1000元。”小程说。现在小程还没有好利索,后续可能还要继续买药。

感受到药价贵的并不只有小程,在记者采访中,很多人都感受到了药价上涨的疯狂。小杨前几天肠胃不舒服,就去药店买了两盒肠炎宁,结果花了近100元。他说:“我是真没想到现在药这么贵,两盒就将近100元。”

头疼脑热、感冒中暑、胃疼腹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些小病,去药店买药必不可少。从2018年以来,许多常备药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少则涨了几倍,多则涨了十几倍,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病不起”。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越来越贵的药

自2018年以来,许多家庭常备药品以及一些常见低价药都出现了涨价。比如某品牌的感冒灵,在北京过去购买只需要不到10元,而现在价格已经稳定在18元左右,北京的部分地区甚至都超过了20元。

还有小儿感冒颗粒、川贝枇杷糖浆、六味地黄丸等许多药品都在涨价,夏天防暑必备的藿香正气液也是如此。太极藿香正气液过去的价格是在15元左右,而2018年一度涨到23元左右,而现在在药店的价格已经上涨到28元左右。

2018年11月,太极集团对外发布《关于藿香正气口服液调价的公告》,宣布自11月1日起,公司对藿香正气口服液的出厂价平均上调11%。同时,将对藿香正气口服液的终端零售价进行调整。

提价的不只是太极集团,经常出现在电视广告中的东阿阿胶也在不断地涨价中。从2015年开始,东阿阿胶的价格每年都在上涨。2018年12月21日,东阿阿胶对外发布公告称,自当天起,公司的重点产品东阿阿胶出厂价上调6%。至此,东阿阿胶在市场上的零售价已经逼近了6000元/公斤。

拥有众多产品的甘肃兰州佛慈制药也在2018年对外发布公告,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情况,决定自2018年3月1日起,对浓缩丸、大蜜丸、水丸、口服液、胶剂、颗粒剂、片剂等多种剂型的100多个产品进行全线提价。

从政府发布的药品采购公告中也可以看出药品涨价的端倪。2018年8月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的“上海市2018年第二批常用低价药品挂网采购未公布药品情况说明”中,兰州佛慈制药有6个产品:板蓝根颗粒、保和丸、健脾丸、龙胆泻肝丸、香砂养胃丸、天王补心丸未能进行挂网采购,而原因是一致的:涨幅过大。

除此之外,像山西汾河制药、太极集团重庆中药二厂等30余个常用药也都被认为涨幅过大,这其中不乏一些耳熟能详的药品:六味地黄丸、盐酸二甲双胍片、复合维生素B片等。

安徽省芜湖市药品医用耗材管理中心在2018年底的一则药品调价公告中显示,云南白药胶囊、云南白药气雾剂也面临调价。云南白药胶囊从32元/盒调整为39.8元/盒,云南白药气雾剂从27.3元/盒调整为41.6元/盒。

而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不仅是药品变得越来越贵,很多药品还产生了断供的现象。作为心脏急救的硝酸甘油,过去100片只需要4元,而现在需要60元左右,并且还买不上。在很多药店,硝酸甘油已经出现了断供的现象。为了买一瓶,一些患者可能需要跑好几家药店。

药品越来越贵,这句话在采访中成为被采访者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也有人认为,涨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某药店采访时,该店销售员就表示,整体的物价都在上涨,并不只是药品。“拿药店说吧,雇人成本在上涨,房租水电都在上涨,药店要生存,那药品价格就会上涨,这是很正常的。”销售员说。

成本上升推动价格上涨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常备药价格上涨如此之快?

成本上升是最为主要的原因。这也是多家制药企业在其产品调价公告中提到频次最多的原因。这其中包含了多种成本。

原料药价格上涨就是其中之一。在涨价的药品中很多为中成药,其原料主要来源于中药材。“中药是农产品,是靠天吃饭的,那如果出现中药材歉收,那就可能导致使用该药材的药品出现涨价。”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比如在太极藿香正气液的调价公告中就指出,其原料苍术不断涨价,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所以价格相应上涨。

但是,总体而言,据国内多家媒体报道,在2018年,中药材的价格其实是在不断地下跌,有的药品跌幅超过三成。

但对于化药制剂来说,原料药的生产垄断会对其药品价格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据了解,在中国一家原料药企业最多对应169家制剂企业。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副局长李青曾介绍,中国1500种化学原料药中,50种原料药仅一家企业取得审批资格可以生产,44种原料药仅两家企业可以生产,40种原料药仅3家可以生产。

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一旦原料药生产厂家提高供应价格,那相应的制剂企业就需要提高价格来应对原料涨价。这其中也可能因为原料药价格上涨过快而导致制剂企业停止生产,从而市场出现药品断供。

新版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药企在2015年底之前就完成认证,这对药企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标准。一些过去能够生产药品的企业因为新的GMP实施,就会失去生产药品的资格。而满足条件的企业在厂房、车间等各个方面也进行了较大的投入和改造。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主任史录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药品的生产和经营要分别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都要满足一定硬件、软件和人员的条件,因此药品生产和经营条件的提高也会带来成本上升,导致药品价格上升。

环保要求的提高也是影响药品价格的重要因素。生活在药厂周边的居民应该深有体会,气味难闻、污水排放等都是药企的固有印象。随着国家对环保的日益重视,药企需要不断升级设备,减少污染排放。

而一些无力负担设备改造的药企,则面临着关停并转的局面。对此,朱恒鹏表示,生产企业在减少,生产的条件和成本在上升,那就导致市场竞争减少,价格也就自然而然地提起来。

北京某药企负责人也表示,受到环保以及工艺改造等因素影响,一些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关停外迁现象较为频繁。这使得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兼并重组日益频繁,个别企业因此取得了对某些原料药生产的垄断地位,并借机提价。

多种手段综合治理

某些药品涨价过快,出现断供,事实上已经对公众日常用药产生了影响。那对药价的治理就势在必行,但应该如何治理呢?

“市场”是史录文在接受采访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药品本身就是商品,它的价格就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史录文表示,药品在市场上缺少了,那带来的就是价格的上涨。药企在制售过程中也会不断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市场行为。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虽然某些厂家的药品出现涨价,但是这些药品的替代产品却没有出现过快涨价,这也为使用该种药品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因此,市场的事情就应该由市场来解决。史录文建议,政府应该及时和市场进行沟通,在监测到某些药品出现价格波动时,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市场,相关药企自然会做出反应。同时政府应该做好服务,在审批、流通上尽可能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让企业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最快反应。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首批的“4+7”带量采购试点也如期开展,逐步推行到更多的城市和省份,国家在稳定药价,推进医疗改革上做出了有益尝试。

今年4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保障基本药物、急(抢)救等药品供应。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对临床必需、易短缺、替代性差等药品,采取强化储备、统一采购或定点生产等方式保供,防止急需、常用药品不合理涨价。

伴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医保在个人就医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个人来说,80%甚至更多的医疗费用都是在公立医院产生,而医疗费用中药品又占了很大比例。为此,史录文建议,要发挥医保在控制药品费用上的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史录文表示,要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建立健全医保总额预付机制,对临床用药的管理以及医保支付标准体系建设等。“这些手段一定要综合运用,共同管理,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史录文说。

“互联网+医疗健康”为医疗服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2018年4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探索医疗机构处方与药品零售信息共享。对于这一点,朱恒鹏希望这项政策能够尽快落地,“同时还可以把电子处方的支付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处方共享之后,一些互联网企业将会在药品零售上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而来降低药价”。

史录文希望,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医疗费用上,而不是只关注药价。医疗费用包括诊疗、检查以及药品等一系列费用。“如果出现在某种疾病上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那就需要警惕,需要采取手段干预。这样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